安世中国正式宣布,国内公司是独立中企,员工只听国内法人代表命令,不再接受荷兰任何

语蓉聊武器 2025-10-21 00:51:54

安世中国正式宣布,国内公司是独立中企,员工只听国内法人代表命令,不再接受荷兰任何指令,将脱离荷兰方面管理,独立运营!这下荷兰那边傻眼了吧,本以为能让安世中国就范,没想到安世中国这么强硬! 10月19日安世中国公开宣布“独立运营、拒接荷兰指令”时,不少人好奇:这家企业为何敢如此硬气? 事实上,这份底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技术、产业、政策三个维度的扎实支撑,每一环都让荷兰试图掌控的想法落了空。 先看技术支撑,安世中国早已完成核心技术的“去荷兰化”。 很少有人知道,从2024年初开始,安世中国就联合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针对车规级芯片的“钝化层工艺”展开攻关。 到2025年9月,团队不仅突破了荷兰总部的技术封锁,还研发出更适合中国车企需求的改良工艺。 原本荷兰工艺需要8小时完成的钝化层制作,中方工艺仅需5小时,且芯片耐高温性能提升15%。 更关键的是,这套工艺的专利已全部登记在中国籍法人名下,荷兰总部既无使用权,也无法干预技术迭代。 10月中旬荷兰试图切断技术授权时,安世中国东莞工厂的生产线丝毫未受影响,正是因为核心技术早已握在自己手里。 再看产业支撑,中国完整的产业链让安世中国无需依赖荷兰。 安世中国无锡工厂的供应链清单里,92%的供应商都是国内企业:芯片衬底来自上海新昇,光刻胶来自苏州瑞红,甚至连生产设备的维护零件,都能从深圳华强北的专业市场快速采购。 这种“全链条国产化”不仅降低了成本,更保障了供应稳定。 比如今年8月,荷兰总部曾试图要求安世中国从欧洲采购某类封装材料,结果中方供应商。 江苏长电科技迅速调配产能,不仅价格低了20%,交货周期还从45天缩短至15天。 更重要的是,安世中国的客户结构也早已“扎根中国”,国内新能源车企贡献了58%的营收,即便失去欧洲部分订单,也不会影响整体运营,这也是荷兰断供威胁失效的关键。 最后是政策支撑,中国的产业政策为安世中国筑起“防护墙”。 10月4日中方实施的出口管制,并非临时应对,而是基于《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常规操作,针对的正是安世半导体这类“境外控股但核心产能在华”的企业,确保关键技术和产品不被外部势力操控。 此外,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实打实的支持:无锡市政府为安世中国提供了2亿元的“产业链稳定基金”,用于应对可能的供应链波动。 10月17日荷兰宣布停发工资后,安世中国能当天启动国内薪资系统,正是得益于地方政府协调的银行专项授信支持。 这三大支撑,也让荷兰的一系列操作显得徒劳。 荷兰曾寄望于通过“断薪”搅乱人心,却没想到安世中国有国内银行的授信支持。 想靠“断技术”卡脖子,却发现中方早已突破工艺。 试图用“断供应链”施压,却面对中国完整的产业链无可奈何。 甚至荷兰国内的产业界也不站在政府这边。 荷兰芯片封装材料企业ASMInternational,10月22日公开表示“将在无锡设立分公司,继续为安世中国供货”,因为该企业30%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不愿因荷兰政府的政策失去客户。 类似的“三维支撑”案例,在中国制造领域并不少见。 2023年,中国光伏企业面对美国关税压力时,正是靠技术突破(高效电池转换率提升)、产业配套(国内硅料产能充足)、政策支持(出口退税优化),不仅保住了全球市场份额,还进一步扩大了优势。 安世中国的案例再次证明,当技术自主、产业完整、政策到位形成合力时,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难以奏效。 如今,安世中国上海12英寸晶圆厂的建设正按计划推进,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产能。 而荷兰政府面对的,却是国内企业的不满、欧洲车企的催促,以及自身掌控力的不断流失,这场博弈的走向,早已清晰可见。 那么到最后,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吗?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