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档案公开,揭开蒋经国和民进党建党的关系。[无辜笑] 1986 年公开的一些历史资料,让我们有机会更细致地回顾一段关键时期,蒋经国在其晚年为何会默许民主进步党的组建?这个决定确实对后续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民党迁台后,社会长期处于戒严体制之下,这种状态维持了表面稳定,但深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 其中省籍矛盾是一个核心问题,早期由大陆迁台的人士较多地集中在军政领域,而本省籍民众在政治参与上空间相对有限,这种差异成为社会紧张的一个来源。 更早发生的“二二八事件”是这种矛盾的一次剧烈爆发,事件由查缉私烟引发,最终升级为全范围的冲突和后续处理,其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于社会记忆里。 在戒严时期,政治表达空间十分有限,但随着六七十年代经济快速发展,情况开始变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中产阶层的出现,特别是许多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开始对政治体制提出更多元化的诉求。 这股力量逐渐汇聚成“党外”运动,他们关注社会议题,为特定群体发声,其影响力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蒋经国主政后期,面临复杂的局面。 国际上台湾的代表权问题使其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岛内社会运动的呼声日益高涨。 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是一个重要节点,当局对党外游行活动的处理,反而让相关理念获得了更广泛的舆论关注。 当时事件辩护律师群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新政治力量的核心成员,事件之后,社会要求变革的声浪持续加大。 1986年9月,党外人士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这一举动颇具突破性。 面对党内要求干预的声音,身体状况已不佳的蒋经国做出了不予制止的决定,他对外表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 这一选择有其现实考量,或许当时评估认为,在既有的政治框架内,通过选举竞争仍能维持主导地位,但后续的政治发展超出了最初的预料。 次年台湾地区解除了戒严状态,开放了党禁、报禁,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客观上改变了政治力量的对比,国民党内部的分歧等因素,最终导致其在2000年的选举中失利。 回望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及其长远影响,当时的决定在开启政治参与新局面的同时,也确实带来了新的政治动态。 网友们主要围绕蒋经国的“动机”和“后果”进行争论: “经国先生这一步棋,真是走对了也走错了,对在顺应了历史潮流,错了是低估了民进党,要是没有当年的解严,台湾现在可能还是个一言堂。” “说白了就是玩脱了呗!本来想搞个可控的反对党当花瓶,结果弄假成真,把自家江山给弄没了,国民党后人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没有经国先生的开放,就没有台湾后来的民主化。这点功劳不能抹杀。只是后来人被权力冲昏头,忘了初心。” “看看民进党现在搞的这些事,搞斗争是一把好手,搞经济一塌糊涂,早知道这样,当年还不如不放开。” “历史没有如果,关键是给了人民选择的权利,至于选对选错,那是选民自己的责任,总不能一直当巨婴。” 如果您是当年的蒋经国,在深知开放党禁可能让国民党下台的风险下,您还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吗? 官方信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以蒋经国的实力和威望,完全是可以在1988年去世的时候,将台湾省交到他的儿子手中
【69评论】【171点赞】
用户97xxx06
蒋经国走了一步昏招,臭棋。民主不是允许分裂国家,搞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