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安世之乱,无心插柳,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创造了最佳的时机。 安世半导体并不是普通的供应商,在小型号MOSFET和二极管这些基础器件领域,其全球市占率高达40%,尤其功率分立器件赛道排名前三,手握每年全球900亿件的交付能力。 包括博世、德国大陆、大部分顶级Tier1都把安世作为核心、甚至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 在现实产业链里,这些被认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分立器件,其实正是“卡针”,一旦供货中断,新能源车的高压系统、电动化转化率都要直线打折,智能化、自动驾驶的关键节点瞬间失速。 加上安世作为IDM企业,本身主攻成熟制程,在专用产线、基础器件设备调试方面有着极高壁垒,新进入者根本没法短时间内补位。 欧洲和美国的主流车企系统里,产线绑定安世芯片早已深入软件、硬件、测试及量产各个环节,认证周期冗长,供应替代极慢,短则几周、长的要数月,一旦断供,宝马、奔驰、奥迪、特斯拉这些全球名企的产线很快将陷入半停产或停产的边缘。 目前由于安世的库存有限,仅能应付数周生产需求,汽车行业联盟和欧盟汽车工业协会都已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呼吁政府必须快速解决,否则生产线真要停掉。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则直接喊话,如果运输不能恢复,产业面临全链条冲击。 这场地缘政治下的芯片争端,短期内几乎不可抵消,安世在中国生产的分立半导体产品占其全球产能的70%,而中国这一管制举措等同于让国际汽车巨头们一夜之间失去最关键的“底层部件”,欧洲和美国市场眼看着产线变成无源之水。 这其中,不仅波及智能座舱芯片、感知处理芯片,更涉及新能源车高压平台所需的第三代半导体SiC元器件,安世在800V高压电动平台、1200V耐压功率芯片等领域已提前布局,正是欧美电动车转型、增量的必要部件。 整个供应链的衍生联动效应极其巨大:没有分立器件,壳体、集成、控制单元、电源管理芯片都生产不出,连终端零部件厂家都可能被迫停产,影响范围不断扩散。 从全球战略格局看,欧美突然陷入“最关键一环卡脖子”困境,其实正是给中国汽车产业的一场溢出性大机遇。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早已迈入出口驱动的黄金时代,2023年整体出口规模已超越日本,新能源车出口120万辆,同比增七成,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全球第一。 头部企业比亚迪、奇瑞、小鹏、长安、上汽等都在海外加速布局工厂、技术中心、合资品牌,不再满足于纯贸易进口,而是转向本地制造、技术服务和品牌深耕。 新兴市场如东南亚、南美、欧洲、中东、东盟都成为中国车企竞相争夺的蓝海阵地,无论是整车出口、核心零部件进入,还是本地化生产能力搭建,已经打通了一条完整工业链路。 奇瑞、比亚迪等公司在欧美、大洋洲、东亚的工厂正在快速下线新一代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和主机厂体系的竞争已经全面升级。 我个人的判断是,中国车企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全球真空窗口,扎实练好内功,形成强大的本地化研发、生产、服务能力,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同心协力,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抢占市场。 头部企业应当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共享供应链、共建品牌,发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生态,把“技术换市场”的模式升级为“生态覆盖”模式,推动中国汽车真正走向世界。 只有把握住这场产业危机中的战略机遇,中国汽车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巨变的风口,冲破技术、地缘、贸易壁垒,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品牌与技术输出的一跃。 大家怎么看,在全球供应链巨变之时,中国车企该如何顺势而为,打造真正世界级的工业能力与品牌护城河?
据知情人士透露,本周,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请求中国有关部门取消对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出
【3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