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并明文规定红薯不准出口,偷渡者会被处死。但那年,我国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他花重金买了一根红薯藤,将它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红薯原产于南美洲,这种作物有着改变粮食供应格局的巨大潜力,它的亩产可高达两千多斤,而且非常耐旱,生长周期只需四个月左右。 从地下的块茎到地上的藤叶皆可食用,无论是生食、蒸煮还是烘烤,都能让人吃饱,正是这些优良的特性,红薯被殖民官府当作战略资源,用最严酷的法令看管起来。 而打破这道法令的,是一位名叫陈振龙的福建长乐商人,他出身书香世家,曾考取秀才,后因厌倦科举而投身商海,常年驾着自己的航船往来于福建与吕宋,听闻家乡发生了饥荒,这位年已五十的儒商内心十分焦急,下定决心要将甘薯带回福建。 他的行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周密的计划,他首先斥资向当地土著学习甘薯的种植技术,掌握了让希望生根发芽的关键方法。 面对殖民者“偷运红薯处死”的威胁,他没有退缩,他曾尝试将薯藤藏在货物箱中,却被海关查获,只能假装不知情蒙混过关,他又将薯藤编入藤篮,用海货掩盖,结果被当地人发现,当作小偷一顿殴打。 多次的失败没有磨灭他的意志,最后,他花重金买下了一根红薯藤,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把红薯藤精心编进了商船的缆绳里,然后在缆绳上涂抹了厚厚的淤泥做伪装,利用检查的漏洞,成功骗过了海关的严密搜查。 在返回福建的七天七夜里,他经常为缆绳洒水保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根维系万民性命的藤蔓,商船一抵达福州,陈振龙便立即让儿子陈经纶在家中院子里试种。 薯藤凭借强大的生命力迅速生根发芽,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父子二人随即把这一成果上报给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这位正为救灾而苦恼的官员闻讯后大为激动,立刻下令推广。 四个月后,红薯迎来了大丰收,这一下子解决了福建千万灾民的吃饭问题,老百姓看到红薯的颜色是红的,觉得是吉祥的象征,就亲切地把它叫做“红薯”,这个名字里满含着人们的感激之情。 从那以后,红薯的种植从福建逐渐推广到全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成为老百姓在荒年里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作物。 为了纪念陈振龙的功绩,后人在福州乌石山为他修建了“先薯祠”,还把他称作拯救万民的古代“神农”,陈振龙带回的不仅仅是一根红薯藤,更是改变中国粮食结构的关键作物,他的智慧和坚持,也因此成为了一段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 参考文献:农业考古 2007年03期 远洋陶瓷贸易与番薯的引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