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我们再度地

文山史纪 2025-10-21 17:04:59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我们再度地出现了如孙中山当年所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这样一个局面。 王德峰教授提到的“一盘散沙”说法,确实戳中了不少人对当下社会的感受,但这和孙中山当年说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得结合现在的实际慢慢说。 孙中山当年说这话,是看到清末民初的时候,国家积弱,老百姓各自顾各自,八国联军打进来,竟然有百姓帮着运物资,那时是真的缺乏组织和凝聚力,连保卫家乡都很难做到。现在王德峰教授说这话,不是说大家不爱国或者不团结,而是指在日常的社会生活里,那种互相联结、齐心办事的劲好像弱了些。 现在生活里能明显感觉到,邻里之间的来往比以前少多了。以前住胡同、大院,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分一碗,谁家有事街坊四邻都主动搭把手。 可现在城里的小区,好多人住对门好几年都不知道对方叫啥,更别说互相帮忙了。不是大家不想处好关系,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早上出门上班,晚上回来就关上门休息,根本没机会打交道。还有年轻人常说的“边界感”,豆瓣上有个专门讨论这个的小组,8万多人在里面聊怎么不麻烦别人,也不让别人麻烦自己。 这不是冷漠,是大家都怕给对方添负担,也怕自己的生活被打扰,结果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圈”起来了。 公共事务上,大家的参与劲也不足。就说社区里的事,比如加装电梯、建养老设施,其实多数人都觉得是好事,可真要推进的时候,要么没人主动站出来牵头,要么各说各的想法,很难达成一致行动。 有资料说,现在社区居委会要管的行政事太多,没精力好好组织居民商量事,就算开了议事会,也常常是走个过场,大家说的意见没下文,慢慢就没人愿意参与了。 比如物业费调整、小区公共空间改造,往往是贴个公示就完事,居民没真正参与到决策里,自然也就不关心结果,更不会主动去维护。 这事不能怪老百姓不热心,实在是现在的生活压力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多数人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多挣点钱,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能把自己的小家庭顾好就不容易了,根本没多余的精力去管别人家的事,更别说社区里的公共事。 还有人吃过亏,比如以前热心帮邻居出头,结果反而惹了麻烦,或者参与公共事花了时间精力,最后却没办成,慢慢就变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年轻人更怕“人情绑架”,比如找工作、办事,要是总靠关系,那些没背景的人就觉得不公平,所以宁愿靠自己,不想掺和复杂的人情往来,这看起来就显得“散”了。 不过这和当年的“一盘散沙”有本质区别。孙中山那个年代,是整个社会没有有效的组织方式,老百姓想团结也没渠道。现在不一样,国家一直在想办法凝聚大家,比如社区治理正在慢慢改进,用数字技术开了更多参与渠道,让大家能方便地提意见。 而且真遇到大事,中国人的团结劲一点没少,就像之前抗疫的时候,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在尽自己的力,这说明不是大家真的“散”,是平时的凝聚方式需要适应现在的社会变化。 王德峰教授说这话,其实是想提醒大家,社会变大了、生活变好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不能丢。 以前靠熟人关系凝聚,现在得靠更公平的规则、更畅通的渠道,让大家觉得参与公共事儿有意义,帮别人能有保障。比如社区里的事真能让居民说了算,邻里之间有更多方便的互动机会,大家自然就愿意走到一起。 这种“散”只是社会转型中的暂时现象,等新的凝聚方式建起来,“一盘散沙”的感觉慢慢就会淡了。毕竟中国人骨子里的团结基因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找到适合现代生活的表达方法。 信息来源:信息:2025-10-17 16:40·中原新闻网官方账号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

0 阅读:422
文山史纪

文山史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