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

千浅挽星星 2025-10-21 17:43:30

[微风]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分钟后,这名男子情绪失控,直接冲到她面前,猛地抓住了她的手!   1979年的美国,一场公开的宴会中,一位衣着体面的美国商人突然情绪失控,他穿过人群,紧紧抓住中国访美代表团里一位女士的手,眼眶瞬间湿润。   这位商人叫詹姆斯·伯特纳,曾是朝鲜战场上的一名美军战俘,他要感谢的,正是当年管理他的志愿军女军官——刘禄曾。   1951年的朝鲜战场战俘营,伯特纳并非自愿参军,他之前因为小偷小摸甚至偷车面临指控,美国政府给了他一个“机会”:参军半年就能抵消罪名,还能成为“国家英雄”。   被这个谎言蛊惑的伯特纳吊儿郎当地来到战场,心里根本没有对战争的敬畏,被俘后也成了最不服管教的那一个,整天精神恍惚,还想方设法抵触劳动。   有一次,伯特纳又以生病为由躺倒不干,但刘禄曾上前一摸,发现他竟真的在高烧,在那个物资匮乏、敌我对立的环境里,一个战俘的死活似乎无关紧要。   可刘禄曾的第一反应是立刻找来军医,她甚至亲自给这个“敌人”喂水喂药,悉心照料,后来还为他申请了车辆转移。   伯特纳彻底懵了,他忍不住问:“我是你的敌人,你为什么要救我?”刘禄曾的回答简单却震撼人心:“生命高于国籍。你在这里生病,我们就有责任救你。”   这番话再加上一碗温暖的热粥,彻底融化了伯特纳内心的坚冰,那一刻,之前被宣传灌输的仇恨瞬间崩塌,他第一次在敌方阵营里,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然而,刘禄曾的力量绝非仅仅是温柔的善意,她更有一种建立秩序的智慧。   面对战俘们的懒惰,她会义正词严地指出,志愿军战士吃的穿的都靠自己劳动,战俘没有特权,但她转过头,又发现了美军战俘内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白人战俘总在欺负黑人战俘。   她的处理方式堪称一绝,她没有强硬干预,而是提拔了一位正直的黑人士兵协助管理,这一招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平衡了内部关系,让秩序自然建立了起来,她还坚持与战俘们同桌吃饭,耐心解释政策,用行动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尊重。   在残酷的战场上,能用原则和洞察力化解矛盾,这种智慧有时比武器更有力量,当然,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刘禄曾那身连许多男性士兵都自愧不如的勇气。   1952年冬天,上甘岭战役打得如火如荼,志愿军决定开展心理攻势,任务是在炮火最密集的前沿坑道对敌广播,这无疑是个九死一生的任务,出身上海书香门第、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的刘禄曾却主动请缨,成了坑道里唯一的女性。   刘禄曾的广播策略很有技巧:对着志愿军阵地,她播放激昂的战斗歌曲鼓舞士气;转向美军阵地时,她就播放《平安夜》这类能勾起思乡之情的曲子。   1953年夏天金城反击战的最后阶段,为了保证广播声音的熟悉度和可信度,她拒绝换防,一个人坚守在炮火前沿,直到用自己那被双方士兵都熟记的声音,亲自播报了停战的消息。   当停战的号角吹响,刘禄曾从坑道中走出站上山顶时,对面阵地的美军士兵全都惊呆了,他们一直以为那个日夜回响的天籁之音是录音,没想到竟是一位真实存在的中国女兵!这一幕,也成了许多美军战俘记忆里深刻的画面。   回到1979年的重逢现场,伯特纳早已是成功的商人,经营着高档餐厅,他紧握着刘禄曾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我们终于以朋友的身份相见了!”   他告诉刘禄曾,是她的善良和正直让自己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和人道精神,为了铭记这份恩情,当年刘禄曾送给他的一枚“和平”别针,他像宝贝一样珍藏在餐馆里,整整26年。   主要信源:(人民网——志愿军翻译刘禄曾:停战夜隔山喊话美军士兵)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