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0年,北大教授毅然辞职,带着校花妻子隐居山野,11年花光350万积

千浅挽星星 2025-10-21 17:43:31

[微风]2000年,北大教授毅然辞职,带着校花妻子隐居山野,11年花光350万积蓄,不料七岁儿子的一句话,让他悔不当初......   当年,王青松这位河南农家出身的子弟,凭借惊人记忆力成为洛阳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他通晓中医、武术和庄子哲学,这些知识让他对“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产生了向往,也为后来的隐居埋下了思想基础。   体制内的不顺心,加速了他们离开的脚步,青松两次报考博士都失败了,其中一次虽然笔试成绩是第一名,却因被认为“急功近利”而落选。   他的妻子张梅曾是北外的校花,也因连续五年评不上讲师,且反感学校推行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心灰意冷,早在1998年就辞了职。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青松借着养生热潮,在北大开办了相关培训班,几年内就赚了350万元,这笔巨款让他们有底气向社会告“告别”,走上了一条“先入世再出世”的道路。   2000年,王青松也辞去了北大的教职,夫妻二人在北京和河北的交界处,花20万元租下了2500亩荒山,租期长达五十年,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纯净生活”法则,想要打造一个完全封闭、自足的生活系统。   物质上,他们彻底排斥现代文明,家中无电、无网、无信号,长期使用蜡烛照明,他们用草木灰刷牙,用皂荚洗衣,用食盐消毒,妻子张梅尤其厌恶机器设备,家里连一件电器都没有。   社交方面,他们把“外界污染”的概念无限放大,每年花30万元雇佣几十名工人在山上种地,但规定工人绝对不能在山上过夜。   就连张梅的父母来探望女儿,也只能住在山下的帐篷里,不能进山久留,这种过度的隔绝,也暴露了他们“理想生活”背后不近人情的一面。   这个“山野围城”里最核心的“培养计划”,是他们的儿子王小宇,2004年,王小宇在山上出生,是王青松亲自接的生。   夫妻二人亲自教他《三字经》等传统国学知识,但从不让他接触电视、电脑等现代设备,这个在“纯净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三岁就开始跟着父母放羊、种地。   但好景不长,这座他们用心搭建的“山野家园”,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他们追求的“超脱生活”,其实全靠那笔积蓄支撑,根基本就不牢固。   光是每年雇佣工人种地的费用就高达三十万,这三百五十万积蓄没几年就被花得一干二净, 更让他们没法忽视的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有一次记者上山采访,七岁的王小宇看到记者手里的相机,好奇地问王青松:“爸爸,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句话像一块石头,重重砸在王青松心上。   2011年,因积蓄耗尽和为儿子的前途考虑,他们决定重返社会,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回到城市,却发现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当年可买九套房的350万,如今连一套普通住宅也买不起。   社会的规则同样冰冷,北大附小曾同意免费接收小宇,后因王青松曾抨击北大而撤回提议,他们可以单方面选择离开,回归时却必须面对社会的审视,最终,王青松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再度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主要信源:(湖南网——洛阳籍北大教师王青松 遁入深山当隐士)

0 阅读: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