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将清华薪资,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看到金额,才知道多伟大。 杨振宁的名字常常与诺贝尔奖挂钩,代表着物理学界的顶峰,清华园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地点,更是深深根植于他生命中的家园。 7岁时,他便在清华园度过了童年,父亲杨武之在清华大学的任教,他在这里生长学习,早就把这里当成了家。 2015年他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身份,进一步印证了他对祖国深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同时,杨振宁的行动证明了他回国并不是为了享受晚年,而是一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他当时得到清华提供的百万年薪和别墅,但他却决定将这份薪水全部捐出,这一捐款持续了十几年,累计金额已超过两千万,彻底打破了那些认为他回国是为了安度晚年的质疑。 这样的捐赠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他全心投入中国科研事业的实际行动。 回顾他更早前的捐赠行为,1957年他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在当时能够购买多套豪宅,但他选择将这些钱几乎全部用于支持中国的科教事业,帮助更多的中国学者出国深造。 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通过纽约成立委员会,发起筹款,资助了80多位学者的留学梦想,其中一些后来成为中国顶尖高校的校长。 杨振宁的捐赠远远不止现金,他在美国的那套房产也捐给了清华,成为科研经费的一部分,而当他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时,他将这笔奖金也毫不犹豫地捐出,专门用于支持青年学者。 有人估算,他通过捐赠和筹款等方式,贡献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一亿五千万,他曾说过一句话,“钱对我没啥用,给教育科研才值。” 杨振宁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他深知,光有钱还不够,培养人才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 因此,他亲自参与、推动了多个教育科研项目,1996年,清华大学决定模仿普林斯顿模式建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二话不说便答应了,并亲自担任名誉主任。 为了筹集启动资金,他甚至在高龄时亲自奔走,四处筹款,确保资金到位,他更是亲自负责项目的实施,邀请了包括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和数学家林家翘等世界顶尖学者来清华任教,推动了整个学术环境的提升。 他对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在细节上,2009年,他发起了清华“学堂物理班”,为最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世界一流的设备和国际交流机会。 他不仅为学术界带来了先进的资源,更亲自站上讲台,为大一新生讲授物理课程,82岁时,他仍然坚持每周两次、全程站着讲课,热情投入,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 他的贡献远不止金钱的支持,更在于他一生的学术精神与对人才培养的深入参与,他的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科研水平,也改变了中国人“总是落后于人”的心态。 杨振宁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回归”不仅仅是回到一个地方,更是回归到心中的责任和使命。 信源:大河报
武汉理工大学被称为“984.5大学”,有点过誉了,对学校也不是好事。首先地理位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