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按律当诛杀。李世民心如刀绞,质问道:“皇位本来就会传给你,你为什么要造反?是等不及了吗?” 李承乾冷笑道:“我不想落得和前太子李建成一样的下场!”李世民脸色大变。 贞观十七年,长安城表面上还是那个万国来朝的时代。当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密报,得知太子李承乾竟然在暗中策划夺取皇位时,他忽然想起十九年前的玄武门之变,想起哥哥李建成倒下时那双不敢相信的眼睛,想起这些年来自己多么努力要做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杀害兄弟的痛苦。 而现在,他最寄予厚望的大儿子,他亲自取名为“承乾”、希望他能继承天下的太子,竟然走上了和他相似的道路。 当李承乾被带到他面前时,太宗看着他有点跛脚的身影,这个曾经聪明过人的孩子,现在眼里只剩下固执和陌生。“告诉朕,这大唐的江山,早晚都是你的。你为什么要谋反?就这么等不及了吗?”这句话刚说出口,太宗自己都愣住了,这语气太像当年他父亲李渊质问他的样子了。 李承乾却说:“父皇,我只是不想落得伯父李建成那样的下场。” 其实这场悲剧早就有了征兆。从李承乾十二岁那年生病落下腿疾开始,从太宗对魏王李泰的才华表示赞赏开始,从那些东宫官员日复一日地规劝开始,父子之间的裂痕就在慢慢扩大。太宗记得有一次,他因为太子打猎太过奢侈而批评他,当时李承乾跪在地上一句话也不说,但那紧握的拳头已经预示了今天的结局。 更让太宗痛心的是,他在李承乾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同样的果断,同样的不甘落后,同样的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只是这一次,他成了被挑战的对象,成了需要被“清除”的障碍。历史就像一个残酷的轮回,让他在晚年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上,大臣们分成两派激烈争论。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主张严厉惩罚,认为谋反的大罪不能原谅;而另一些老臣则红着眼圈为太子求情。 太宗闭上眼睛,眼前浮现的却是李承乾小时候坐在他膝盖上,咿咿呀呀地读《孝经》的样子。那时他们父子很亲密,承乾总喜欢用小手指抓他的胡子…… “传旨。废除李承乾的太子身份,贬为平民,流放到黔州。” 这个决定让满朝官员都惊呆了。按照《唐律》,谋反应该判处死刑,但太宗宁愿违背自己亲自参与制定的法律,也要保住儿子的性命。也许在他内心深处,这不仅是在救李承乾,更是在救赎十九年前那个在玄武门参与兄弟相残的自己。 李承乾离开京城那天,太宗独自登上长安城楼,望着那队消失在道路尽头的马车,很久没有说话。他突然明白,自己虽然开创了贞观盛世,让大唐的名声传遍四方,却始终没能打破权力对亲情的诅咒。在这个最高的位置上,他得到了天下,却失去了一个父亲最普通的幸福。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太宗还常常念叨,如果当年能多花些时间陪陪太子,多和承乾说说心里话,也许结局就会不一样。 只能说,在权力的游戏中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即使伟大如唐太宗,也在皇位的辉煌背后,留下了一生都无法愈合的伤痕。 信源:《旧唐书》 文│一阳 编辑│史叔
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按律当诛杀。李世民心如刀绞,质问道:“皇位本来就会传给
史叔温情
2025-10-22 19:11:20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