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在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他忽然对一旁的妻子问道:“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7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的一辆轿车上,62岁的邓稼先虚弱的看着周围的人群。 此时的他,已经经历了多次的化疗。 当车队驶过长安街,他突然对着妻子许鹿希轻声问:"30年后,国家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而这个问题,经过几十年后,落在今天的我们面前。 其实,答案早已写在岁月的褶皱里。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的书香门第。 父亲邓以蛰是国学大师,母亲操持家务之余总教他背唐诗。 他3岁识字,5岁进小学,17岁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26岁拿到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仅用23个月就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跨越,人送外号"娃娃博士"。 1948年,他站在人生分岔口,留在美国,有实验室、有优渥生活。 而回到中国,等待他的是百废待兴的故土。 导师说:“你这样的天才,该留在世界科学前沿。” 可他想起父亲的话:“学成必归,报效祖国。” 1950年,邓稼先登上回国的邮轮。 此后18年,他在北京大学当助教、娶妻生子。 直到1958年,钱三强把他叫进办公室:“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需要你去牵头。” 他懂“大炮仗”是原子弹,便当场应下。 可到了家,犯了难。 他对妻子说:“我要调走了,去哪儿、做什么、多久回来,都不能说。” 对孩子,他连"再见"都来不及好好说。 许鹿希望着丈夫,她知道自己拦不住,只是默默往行李箱塞了厚衣服:“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 这一走,便是28年隐姓埋名。 初到罗布泊,邓稼先带着28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高粱地里搭工棚、砍荒草。 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敲数据。 没有图纸,就蹲在图书馆古籍堆里翻资料。 他得了个外号“大白熊”。 戈壁滩的风吹裂皮肤,他却因常年待在实验室,晒不黑,总显得比别人白。 同事都喊他:“大白熊”。 1960年寒冬,为了确定原子弹理论方向,他带着团队在帐篷里算数据,冻得握不住笔,就用嘴哈气焐热。 三个月后,他们提出“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三大主攻方向,为原子弹成功奠定理论根基。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 欢呼的人群中,可邓稼先没来得及高兴太久。 母亲病危的电报追到基地,组织安排他回家,却只赶上最后一面。 父亲肺癌住院,他也因保密要求无法探望。 女儿生气地说"爸爸是骗子",儿子躲着他跑,只有许鹿希懂:"他的命,早给了国家。" 原子弹成功后,他又扑进氢弹研制。 1967年氢弹空爆那天,他在试验场蹦起来,像个孩子。 可那时的中国穷,两弹科研队总奖金才1万。 他领了最高级的20元,却说:"这是我一辈子的勋章。" 长期的核辐射侵蚀着他的身体。 一次核试验失败,他推开同事,自己冲进试验场寻找碎片,防护服挡不住放射性物质的侵蚀。 1985年,61岁的他被确诊直肠癌,癌细胞已扩散。 放疗、化疗折磨得他形销骨立,止痛针剂量越来越大。 他却始终咬牙坚持着,手写核武器发展建议书。 稿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常沾着暗红的血迹。 许鹿希劝他歇歇,他说:“能多写一行,国家就少一分风险。” 临终前那个夏天,他坚持要去天安门。 轿车驶过城楼时,他望着毛主席像,问出那句:"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 许鹿希没说话,只是攥紧他的手。 一个月后,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许鹿希怀中离世,享年62岁。 临终前,他最后说一句话是:“若能再生,我仍选中国,选核事业。" 如今,合肥高新区的邓稼先路,梧桐树下总有小学生蹦跳着认路牌。 深圳龙岗科技园的"稼先路",年轻人捧着咖啡说:"这名字有分量。" 罗布泊的老牧民会指着戈壁说:"那儿埋着个造大炮仗的老头,是我们的英雄。" 他走后,许鹿希把家里保持原样,书桌上的笔记本,衣柜里的旧毛衣,连阳台上晒药的位置都没变。 她说:"这是他的痕迹,不能丢。" 更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接过接力棒。 当年他带的大学生里,有人成了院士。 当年他啃过的核物理专著,现在摆在实验室最显眼处。 正如《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里写的:"他把一生献给核事业,却把和平留给了后人。" 邓稼先的临终之问,像一颗种子。 37年间,它发芽、生长,长成了共和国的科技森林。 今天的年轻人或许没见过他,但知道“娃娃博士”放弃美国优渥。 或许没去过罗布泊,但听过“算盘算出原子弹”的故事。 或许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懂得“隐姓埋名28年”意味着什么! 他不是明星,没有热搜,却活在每一个为中国科技奋斗的身影里。 1986年的夏天,那位老人或许没等到答案。 但今天,我们可以大声说:“我们都记得!”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邓老,多少年后,人们依然会记得你们)
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
【4评论】【4点赞】
胜利者
不是30年而是被历史永远铭记
用户10xxx67
说到中国的原子弹,就会知道他,慢慢变成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