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望”到“失望”:为什么说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最坏的总统?简单来说,奥巴马上台前,国际秩序其实算是历史最融洽时期,小摩擦有,但是大家还算是一起上桌子挣钱,奥巴马重返亚太战略提出来之后,国际秩序开始不稳定了。 原本充满希望的千禧年走到如今的状况,转折点有许多,客观来说,奥巴马的上台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分水岭。 从结果上看,奥巴马用了八年时间,把一个世界多边合作、相对和平的时期,重新搅成了今日各方防范、猜疑重重的局面。 如果回到当年背景,奥巴马上台前的国际关系其实是比较缓和的。 小布什虽然有伊拉克战争的包袱,但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合作修复经济,尤其是二十国集团的第一次峰会,美国、中国、欧盟、日本这些主要经济体是坐在一张桌子上的,这种合作气氛在冷战后算是相当罕见的。 奥巴马一上台,口号就是“改变”,说要修复美国的国际声誉,也确实开始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全球治理这些议题,他甚至想把美国塑造成世界的“伙伴”而不是“老大”。 但奥巴马看似温和,骨子里是在重新布局美国的全球霸权。 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是信号,这份报告看似在讲合作,但核心内容依然是确保美国领导地位,强调美国要依靠军事、经济、政治影响重塑全球秩序。 那份报告同时提出,要把重心转向亚洲,美国要在亚太发挥更积极作用。 到了2011年,希拉里·克林顿和奥巴马正式提出“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这是美国全盘大战略的转折点。 从此,美国把注意力从中东转向东亚,这意味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增长格局要被纳入美国的主导框架。 “亚太再平衡”的实质是美国想在中国崛起前锁定地缘优势,美国想加强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增加在日本、关岛、澳大利亚的兵力,还想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想在经济上打造一个排除中国的贸易圈。 看起来像经济合作,本质上还是一种规则竞争。 中国那时刚提出“一带一路”的早期设想,美国的反应就是用TPP来与之抗衡。 奥巴马口头上说要“与中国建设性合作”,但政策上却不断强化军事联盟,鼓动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压。 更典型的是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做法,以前美国对此的态度是保持“中立”,但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公开把南海称为“国际水域”,还推动日本、菲律宾在此问题上向中国施压。 这直接改变了地区平衡,让合作与共赢的空间被猜疑和对抗取代。 可以说,奥巴马时代的“重返亚太”让东亚地缘变得更紧张,中国周边安全压力加大,美国与区域国家利用海洋争端牵制中国的行为频繁。 嘴上讲和平、谈合作,但行动上处处强化盟友体系、制造新的对抗,在中美关系上尤其明显。 上任初期奥巴马主动访问中国,是首位上任第一年就访华的美国总统,那时还积极推动中美建立“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这本该是双边关系的稳定器。 但不久他改变调门,在人权、南海、网络安全上施压中国,变得强硬。 美国国内对华讨论也在转向“不信任”,认为中国在崛起后没有按照“美国期待的方向”演变,这种焦虑促使奥巴马的第二任期政策全面转防。 八年执政,无大战却多乱,外表温和却暗流汹涌,奥巴马不可否认是让世界从“希望”时代转向“失望”时代的关键拐点。 在那八年里,多边合作让位于大国博弈,互信机制逐步崩解。而这所有的一切,正是从他提出“重返亚太”的那一刻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