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的军工厂得优先供应前线,出口的产能就被压缩了,加上西方搞制裁,不少潜在买家担心后续维护和供应链问题,订单量跟着往下掉。 有专业机构统计,这几年俄罗斯武器出口份额从11%跌到了7.8%,2024年的出口额比2021年降了一大截,说是“滞销”其实一点不夸张。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的大型特种飞机技术还是硬通货,尤其是伊尔系列的加油机,全球能造的国家没几个。 可我们不是已经有运油-20了吗?为什么还要买俄罗斯的加油机?这就得从咱们空军的实际需求说起了。 运油-20的载油量、航程都很能打,现在也已经批量生产了。 但问题是产能得一步步提上来,央视曝光过运-20的脉动生产线,虽然年产能已经能到20多架,未来还能超30架,可这些产能得先满足运输机的需求,毕竟大型运输机是战略投送的基础,剩下能改成加油机的数量就有限了。 而且空军的远程作战需求增长得特别快,苏-30MKK这些主力战机经常要搞远海训练,光靠现有的加油机根本不够用,急需一批成熟可靠的装备来补缺口。 伊尔-78MK-90A这款加油机本身,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 它是在伊尔-76MD-90A基础上改的,换了新发动机,比老型号更省油,航程也远了不少,还升级了全数字化的航电系统,跟新一代战机配合起来更顺畅。 最实用的是它能兼容多种加油吊舱,咱们的苏系战机用它加油不用额外改装,协同作战的效率一下就提上来了。 而且它的起落架经过加强,就算是简易的土质跑道也能起降,部署起来特别灵活,不管是高原还是偏远地区都能派上用场。 这些特点刚好戳中了咱们当下的需求痛点,买过来就能用,不用等产能爬坡。 现在全球武器出口基本是美国一家独大,占了43%的份额,欧洲国家大多买美国的装备。 俄罗斯掉落到第三,咱们排第四,但咱们的优势是不附加政治条件,装备性价比又高,这些年在中东、非洲打开了不少市场。 这次买俄罗斯加油机,也不是说咱们造不出来,而是懂得权衡利弊——自主研发是根本,但没必要凡事都等100%国产化,能通过合作快速提升战力,同时还能深化战略伙伴关系,这才是高明的布局。 就像当年咱们买苏-27,不是一直靠别人,而是消化吸收后搞出了歼-11、歼-20,现在买加油机,说不定也能从中找到改进运油-20的灵感。 还有人担心买这么多俄制装备会形成依赖,其实这种担心没必要。 咱们早就吸取过教训了,2005年那笔加油机合同黄了之后,我们就下定决心搞自主研发,才有了今天的运油-20。 这次就算真的订了20架,也只是补充,不会影响运油-20的主力地位。 而且俄罗斯的伊尔-78MK-90A用的是新发动机,和咱们之前的老伊尔-78不通用,说明咱们没打算搞大规模依赖,就是精准填补当前的缺口。 等再过几年,运油-20的产能上来了,说不定还能把这些伊尔-78MK-90A改成运输机,一点不浪费。 有了足够的加油机,歼-20能飞得更远,轰-6能挂着导弹绕着岛链转,远洋训练也不用怕没油了。 以前我们从乌克兰买3架伊尔-78的时候,南海演习里歼-11B的滞空时间直接翻倍,现在要是20架伊尔-78MK-90A到位,那战力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 这对维护咱们的海空主权太重要了,毕竟现在周边局势复杂,手里的家伙硬了,说话才有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