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5岁的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

力量华哥 2025-10-23 11:14:24

1988年,15岁的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他从教科书中删除,原因让你心服口服。[ok] 赖宁生前是石棉中学的初一学生,他的同学回忆,这是个成绩优秀的少年,不仅考试常拿第一,还喜欢书画,在省级比赛中获过奖,更难得的是,这个看似文静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 在发生那场最终让他牺牲的山火之前,赖宁已经三次参与扑救山火,而且每次都是默默行动,直到林业部门送来表扬信,学校才得知他的事迹。 1988年3月,海子山因电线短路引发火,火场附近有卫星转播台和油库,情况危急,刚写完作业的赖宁看到浓烟后,立即赶往现场参与扑救。 现场救火人员回忆,当时赖宁和同学们用松树枝奋力灭火,由于火势太大,指挥部曾强行将孩子们送下山,但赖宁中途返回火场,第二天,大火被扑灭,人们发现了他的遗体。 赖宁被追授多项荣誉,事迹被广泛宣传,校园里挂着他的画像,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2007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更加突出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界也开始反思:是否应该鼓励未成年人冒险救人? 2012年,教材编写部门决定将赖宁的事迹移出课本,这个决定不是否定他的英勇精神,而是更加强调生命至上、科学施救的理念。 现在的教育更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赖宁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模仿他救火的行为,有教育工作者指出,学习英雄精神要讲究方式方法。 让未成年人懂得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他人,是更科学的教育理念,我们纪念赖宁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他们遇到危险时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然后寻求成人帮助。 看到赖宁的故事,评论区瞬间涌入了各个年龄段的网友留言,不同世代的人展现了完全不同的视角。 一位70后网友写道:“我们是读着赖宁故事长大的一代,当时教室墙上就贴着他的画像,那时觉得他是真正的英雄,现在为人父母了,才体会到教育部门把他移出教材的良苦用心。” 80后的回忆则更具体:“记得小学时每次开学典礼都要讲赖宁的事迹,校门口还有他的雕像,现在教育孩子‘遇到危险要找大人’,确实是更科学的做法。” 一位95后教师留言:“我在备课时特意查过这段历史,现在我们会告诉学生,赖宁的勇敢值得尊敬,但遇到山火应该第一时间报警,由专业人员处理,这样既传承精神,又保护孩子。” 有家长补充:“我教育孩子要向赖宁学习责任心,但特别强调‘保护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上次孩子主动提醒邻居家空调漏水,我觉得这就是新时代的榜样力量。” 也有网友提出更深层思考:“从学习赖宁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完善,体现的是社会从崇尚牺牲到珍视生命的进步,英雄精神永恒,但传承方式要与时俱进。” 不少理性声音获得高赞:“这不是简单的删除,而是教育理念的升级,就像我们不再鼓励孩子救火,但会组织他们慰问消防员,学习消防知识,这才是更有智慧的英雄教育。” 一位四川网友分享:“去年去石棉,当地学校还有赖宁事迹展,但重点已经转向了森林防火知识和科学救援,这种转变特别暖心。” 您认为在当下学习英雄精神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牢记历史故事,还是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欢迎分享您的看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

0 阅读:374
力量华哥

力量华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