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确实想与中国脱钩,但华盛顿的如意算盘是让中国配合他们有序脱钩,所以他们提出所谓“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对华战略。即有求于中方时就要求我们合作,比如配合他们重建稀土生产链;在有优势的领域就脱钩断供、封锁制裁,比如在半导体领域对我们“卡脖子”。 以稀土为例,美国在本土拥有稀土资源却长期不愿投入高成本建立完整产业链,反而依赖从中国进口。 随着地缘政治竞争升温,美国突然意识到“稀土不能受制于人”,于是转向“合作”的语境:希望中国配合降低出口限制、加强信息互通、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看似是在寻求双赢,实则是希望中国保持对其开放性,保障其战略性资源供应不被“中断”。 但在芯片领域,画风就完全变了。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拉拢盟友限制中国高端芯片的获取,一边打压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标,一边对本国科技巨头下达禁令,禁止对华出口关键设备和技术。 在这里,“合作”两个字被打包封存,“对抗”则成为唯一基调。即便中国多次表态愿意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科技交流,但美国依然坚持其“技术围堵”的路线,试图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维持“技术霸权”。 这种“选择性合作”的策略,说白了,就是希望中国能在美国设定的节奏中“配合脱钩”。 在产业链重组的大背景下,美国并不是真的追求完全脱钩,那样的代价太高、风险太大。 但他们希望在关键环节实现“可控”,即让中国退出高端制造、核心技术、敏感原材料的控制链,同时在低端制造、资源供给等方面继续“合作”,从而形成一种“受控依赖”的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多次使用“竞争”作为外衣包装实质性的干预手段。他们并非是希望通过正面竞争提升自身实力,而是希望通过削弱对手来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 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是一个会照剧本走的小配角。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互嵌的今天,任何一方试图“单方面”脱钩,都会招致反噬。 中国早在面对制裁与封锁时就意识到,不能把关键技术寄希望于外部的持续开放,而是要通过自主可控的路径逐步构建起自己的产业体系。 正因如此,中国在半导体、稀土、新能源等领域的政策布局,不是简单的“应对美国”,而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转型。 美国的三分法之所以在实践中屡屡受挫,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其本质上低估了中方的战略定力与体系韧性。 他们认为通过“合作”换取资源支持,通过“竞争”遏制技术进步,再通过“对抗”制造压力,就可以实现“温和脱钩”。 但现实却是,每一次“卡脖子”只会加速中国的自主创新,每一次“对抗”都在推动中国产业链向上游挺进。这种“你封锁我、我就自研”的局面,不是脱钩的前奏,而是倒逼式转型的起点。 从稀土到芯片,从合作到制裁,美国对华策略的根本逻辑并非平等互利,而是“分阶段压制”。 他们一方面极力避免与中国发生全面对抗,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合作窗口;另一方面,又通过政策工具对中国发展设限,试图维持自身主导地位。 这种策略看似灵活,实则充满矛盾,因为它既要求中国保持开放,又不愿给予中国应有的国际空间。 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这种“你退一步,我进三步”的策略注定无法长久维系。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接受“有序脱钩”的安排,更不会在关键领域甘于被动配合。 这场“有序脱钩”的博弈,说到底,是一场规则与利益的再平衡。而中国的立场很明确:合作可以,对抗不怕,脱钩不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