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韩国瑜迟迟不表态,只是“公务繁忙”。错了!真相是,作为国民党内最大的“山头”,他的沉默,就是拒绝为新主席“抬轿”,是在用“冷处理”的方式,对郑丽文的当选,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问号。 选举刚结束,国民党内部就火药味浓,郑丽文上任还不到两天,赵少康就公开放话,暗讽她“讲话走不出办公室”,意思就是不服管。 另一位候选人张亚中更直接,连郑丽文打来的感谢电话都拒接,接着,地方派系也集体不表态。那些握着资源的地方大佬,本来就看不上这个没地方根基的新主席,党内的这股不服气,很快就蔓延开来。 数据更说明问题,这次党主席选举,投票率只有39%,是历年来的次低。郑丽文虽然拿下胜利,但得票数创下新低。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党内冷冷清清的选举,她的“胜利”并不代表团结,而是无奈的结果,国民党整体士气疲软,派系间各自盘算,这样的根基,让新主席一上台就陷入被动。 在这场混乱中,韩国瑜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他的位置太特殊,既是党内最有号召力的人,又被视为未来布局的关键人物。 可是,整个选战期间他安静得出奇,没有为郑丽文站过一次台,也没有发表过一句明确的支持,直到开票结束的第二天,他才象征性地发了一则模糊的祝贺文,这种态度,显然不是“没时间”能解释的。 要知道,“韩粉”的动员力在国民党内部有多大,大家都见识过,只要他点个头,郑丽文的选情马上能起色,但是他选择旁观。 而早在2023年党内斗得最厉害的时候,却是郑丽文第一个站出来喊“换侯上韩”,为他承担了不小风险,当时她甚至联合他的老友王浅秋提案,把政治筹码全压在他身上。 可那时的韩国瑜,只淡淡一句“以党为重”,把人情晾在一边,如今角色对换,他依然用沉默回应,两次都让人看出,他在认真地算计,而不是情绪冷漠。 韩国瑜的沉默并非疏忽,而是经过衡量,一方面,他要避开派系之间的旧怨,郑丽文和马英九团队的核心金溥聪积怨已久,两人水火不容。 而金溥聪当年正是批评过韩国瑜的那位,韩国瑜此刻若表态,很可能被卷进这场派系争斗,他自然选择躲开。 另一方面,他还在为自己未来的政治布局留空间,郑丽文的路线模糊,一会儿强调“中国人身份”,一会儿又主张“不统不独”,摇摆不定。 讽刺的是,韩国瑜不久前还批评“党派内斗拖累发展”,可他自己的沉默,成了助推内斗的力量,这正是国民党的老毛病——表面上高喊团结,私底下却各打算盘,没有人愿意真心让步。 沉默,有时比言语更有力量,但当沉默被用成策略,它往往比喧嚣更伤4人,韩国瑜这次选择的不表态,也许保全了自己,却让整个国民党的团结彻底失焦。 你怎么看待韩国瑜的这个选择?欢迎在留言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