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俄军导弹只打击乌克兰第聂伯罗河左岸电力系统。俄军却没有

未央秘史 2025-10-24 11:42:47

英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俄军导弹只打击乌克兰第聂伯罗河左岸电力系统。俄军却没有打,第聂伯罗河右岸电力系统。 为什么,俄罗斯战略精确打击,只袭击第聂伯罗河左岸目标,就是不打第聂伯罗河右岸目标?俄罗斯军方到底想要怎么样? 英国《电讯报》说这是俄军最新策略,这话没毛病,毕竟打蛇打七寸,俄军这是找准了乌克兰东部军工体系的“七寸”在哪。 先看左岸那些被盯着打的目标,个个都是电力输送的关键节点,基辅CHP-6火力发电站不用多说,作为左岸核心火电设施,一旦被炸,周边330千伏的输电网络直接断档,而这些线路恰好是连接右岸电厂与东部工业区的主要通道。 还有第聂伯罗州的卡缅斯克水电站,2024年3月那次袭击里,俄军直接用“榛树”高超音速导弹砸了上去,这导弹10马赫的速度,乌军那拦截率不足30%的防空系统根本拦不住,发电机组当场瘫痪。 要知道第聂伯河上的梯级水电站本就是联通东西电力的枢纽,之前4座已经被炸得半残,卡缅斯克再一倒,左岸的输电骨架基本就散了。 这还不算完,俄军专挑变电站下手,2025年9月基辅州斯拉武蒂奇市的两座变电站连遭袭击,8架“天竺葵-3”无人机组成集群,直奔主变压器而去,一炸就是48小时停电。 变压器这东西可不是插线板,炸坏了想修没个十天半月根本不行,而且乌克兰现在连修的钱都凑不齐,能源设施修复需要175亿元人民币,国库只能拿出十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这些变电站是东部电力的“中转站”,左岸的站没了,右岸就算还有电也送不过去——第聂伯河上的输电线路本就有限,之前卡霍夫卡水电站溃坝时就毁了一批,剩下的根本承载不了右岸向东部输送的负荷,等于硬生生把右岸的电力产能变成了“闲置资产”。 乌克兰东部可不是普通地方,顿巴斯一带全是军工综合体,哈尔科夫的坦克修理厂、马里乌波尔的弹药厂,哪一个离得开稳定电力?2024年9月斯拉武蒂奇变电站被炸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弹药生产线直接停工72小时,155毫米炮弹日产量一下掉了40%,前线部队差点断了“粮草”。 西方援助的那些宝贝疙瘩更娇气,“海马斯”火箭炮的维护车间没了电,只能靠柴油发电机凑活,保养周期从7天拖到15天,F-16的雷达系统更是直接歇菜。 这就等于俄军没炸工厂,却先断了工厂的电,让那些机床、流水线全变成了废铁,这种“釜底抽薪”比直接轰炸省事儿多了,还能省出导弹对付其他目标。 至于右岸为啥能保住,说白了是俄军算得太精,乌克兰西部有赫梅利尼茨基、罗夫诺好几座核电站,核电占了战前电力产能的55%,真要是炸了,核污染顺着风飘,说不定连俄罗斯边境都得受影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俄军才不干。 而且右岸的750千伏骨干电网是苏联时期建的,抗打击能力极强,乌军又把“爱国者”防空系统全堆在那儿护着,之前俄军试过用巡航导弹打,要么被拦下来,要么炸不穿防护层,用高超音速导弹又太费钱,不如转头去捏左岸这个“软柿子”。 再说右岸的电力主要供西部城市,对东部军工影响不大,打了也白打,还不如集中火力盯着左岸的“输电命脉”使劲儿。 打击的效果很快就显出来了,乌克兰东部现在一天24小时限电16小时,跟“开盲盒”似的等供电。 顿巴斯的矿工下井都得挑有电的时候,钢铁厂的高炉因为频繁断电,炉温上不去,钢产量掉了60%,而钢铁正是造炮弹的关键原料。 民生更是糟心,哈尔科夫的超市冷藏柜全停了,猪肉价格飙到战前5倍,老百姓只能囤罐头。 医院更惨,基辅心脏研究所的医生得在13℃的低温下做手术,术后感染率涨了25%,连救命的电都保证不了,民心士气能不受影响吗? 更绝的是俄军这“打了修、修了再打”的套路,乌克兰能源从业者早就累得扛不住了,修复一座变电站最少要10天,刚修好没两天,无人机又来炸了。 世界银行算过账,到2024年6月乌克兰能源损失已经堆到205亿美元,西方给的援助杯水车薪,德国捐的1亿欧元连修两座电站都不够。 而且乌克兰现在电力产能只剩战前的三分之一,70%的热电站被摧毁,就算想从欧盟买电,输电通道也早满负荷了,根本补不上缺口。 这其实就是俄军的算盘:不跟你拼前线火力,专挑电力这种“刚需命脉”下手,左岸的输电系统一断,右岸的电送不到东部,军工停产、军援趴窝,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战争潜力自然就垮了。 既避开了炸核电站的风险,又省了导弹成本,还能让乌军陷入“修电网还是保前线”的两难,这种精准拿捏的打法,可比乱炸一通高明多了。 毕竟战争拼的不光是枪炮,更是后勤和民心,俄军这是把“断供”玩成了削弱对手的利器。

0 阅读:102

评论列表

土夫

土夫

3
2025-10-24 14:57

像大毛二毛这种打法,水电气都不切断,工厂居然还能正常上班,难怪要打那么久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