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的非法CEO来到中国,想要与中国进行协商谈判! 发布禁令后的第6天,荷兰终于坐不住了,宣布愿意就安世半导体事件,与中方进行谈判,接下来被临时上任的安世非法CEO打算亲自到中国。 要知道这场闹剧的源头,本就是荷兰跟着美国上演的一出“强取豪夺”的戏码,现在戏演不下去了才想起求和,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时间拉回六年前,安世半导体还顶着飞利浦半导体前身的光环,却早已成了恩智浦眼里的“累赘”,业务增长乏力,濒临被市场淘汰的边缘,就在这时,中国闻泰科技果断出手,砸下340多亿元完成全资收购,上演了一场震惊行业的“蛇吞象”。 当时没人看好这笔交易,毕竟彼时的闻泰年营收刚过百亿,要吞下估值三倍于自身的企业,难度可想而知。 但谁也没想到,中国资本的注入和中国市场的加持,竟让这家老牌欧洲企业起死回生,可眼看着安世在中方的运营下越做越好,美国先坐不住了,荷兰则紧随其后当起了马前卒。 去年12月,美国率先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为后续的打压埋下伏笔,今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50%穿透规则”,把出口管制范围延伸到被制裁企业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安世作为闻泰的全资子公司直接中招。 更早在6月,美国国务院就已经给荷兰外交部递了话,要求换掉安世的中国籍CEO,否则就实施进一步制裁。 有了美国的“尚方宝剑”,荷兰政府第二天就火速行动,搬出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冻结了安世全球30多个实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还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将99%的股份强制托管给第三方。 整个流程堪称“无缝衔接”,政府下指令、外籍高管提申请、法庭快速裁决,没给闻泰任何充分申辩的机会,所谓的“国家安全”不过是掩盖掠夺本质的遮羞布。 荷兰本以为能轻松接管这家盈利能力强劲的企业,却彻底算错了产业链的关键所在,安世虽然总部在荷兰,但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集中在中国东莞和惠州的工厂,欧洲工厂生产的晶圆必须运到中国进行封测才能成为合格产品。 中方10月4日发布的出口管制公告,直接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出口特定元器件,这一招瞬间击中荷兰的要害。 禁令实施后,荷兰鹿特丹的物流中心里,上百万颗待处理的器件堆积如山,订单延误导致每天的损失高达230万欧元,17天下来损失就超过4000万欧元。 欧洲汽车业更是陷入恐慌,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都高度依赖安世的车规级芯片,一辆车平均要用到300多颗安世器件,其逆变器芯片更是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 大众汽车不得不调低生产线负荷,从满产降到八成,博世公司的传感器生产线库存仅够支撑一周,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更是发出警报,称两周内就可能出现工厂全面停摆的危机,12万相关从业者中有20%的岗位面临悬空风险。 荷兰政府曾嘴硬说能在欧洲或印度找到产能替代,但行业内都清楚,中国在全球封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转移产能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和几十亿欧元的投入,短期内根本不现实。 更讽刺的是,荷兰一边对中国企业搞强制接管,一边还要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就拿荷兰的光刻机巨头ASML来说,中国市场曾为其贡献近三成的营收,占未交付订单的20%左右。 中方此次只是针对性地对安世实施出口管制,还没动用稀土等更关键的供应链筹码,就已经让荷兰焦头烂额。 这也暴露了美西方构建的所谓“芯片铁幕”的脆弱性,他们总想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却忽略了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融合的现实。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在欧美进行的半导体并购几乎全军覆没,紫光收购美国存储芯片厂商失败、华润微电子收购美国Fairchild失败,本质上都是被这种“技术封锁”的逻辑所阻挠。 现在连合法收购后运营良好的企业都要被强制掠夺,只会让国际投资者对荷兰乃至欧洲的营商环境失去信心,毕竟没人愿意把钱投到一个随时可能被“事后清算”的市场。 如今荷兰主动要求谈判,显然不是真心想纠正错误,而是实在扛不住经济损失的压力,但谈判不是过家家,哪能你抢了东西,现在扛不住了就想来空手套白狼。 安世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利润,离不开闻泰的资金投入、中国市场的支撑以及产业链的配套,荷兰凭什么用非法手段夺走成果后,还想毫无代价地恢复合作。 中方这次必须守住底线,让荷兰明白,任何基于政治偏见的单边行动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果这次轻易妥协,只会让更多国家效仿荷兰的做法,中国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将再无保障。 同时,这起事件也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路径在当前环境下风险越来越高,加快自主研发和供应链国产化替代才是长久之计。 荷兰这位临时CEO要是带着空泛的谈判方案来中国,恐怕真要如预期般吃个闭门羹,毕竟真心想解决问题的态度,从来都不是靠口头示好就能体现的。
死不悔改,中荷还是没谈拢,荷兰拒绝归还治理权,输家60天内诞生荷兰经济大臣刚
【100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