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最近,关于中国空军又要大批引进伊尔-78MK-90A加油机的消息出现在不少媒体和圈子里,引发了很大关注。 这事儿乍一听有点让人犯嘀咕,毕竟咱们自己的运油-20早就列装部队了,怎么还想着买俄制装备?细琢磨下来,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压根不是简单的“趁滞销捡便宜”那么简单。 先得说说这消息的来头,俄罗斯网络上确实流出过一份疑似合同文件,说是中方早在2023年就提了采购需求,涉及20架伊尔-78MK-90A,还包括配套的“总统-C”机载自卫系统和后续的保养服务。 文件里标着客户代号156,圈里分析下来十有八九就是中国,毕竟东亚能有这么大加油机需求量的国家没几个。但蹊跷的是,这份合同始终没得到中俄官方的证实,而且按俄罗斯那边的产能,这订单能不能按时交付都是个大问题。 俄罗斯的造机速度一直是老大难,伊尔-78MK-90A是在伊尔-76MD-90A运输机基础上改的,而伊尔-76系列现在一年也就造6架。这些产能还得优先满足俄罗斯空天军自己的换装需求,还要兼顾A-50M预警机的生产,能匀给出口的份额少得可怜。 这事儿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2005年中国就订过34架伊尔-76和4架伊尔-78,结果就因为俄罗斯产能跟不上,加上生产线搬迁的扯皮事儿,最后一单都没交成。现在就算合同是真的,传言里说的2025年开始交付基本没戏,能在2027年前后启动就不错了。 再说说这飞机本身的本事,伊尔-78MK-90A比老款伊尔-78M强不少,载油量从86吨提到了126吨,1000公里作战半径下能输出78吨燃油,还换了更省油的PS-90A-76发动机,航电系统也升级成了全数字化的“玻璃座舱”。 单看数据确实亮眼,但跟咱们的运油-20比起来,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运油-20的燃油输送能力能到90吨以上,比伊尔-78MK-90A还多出一截,而且设计时就考虑了软硬管兼容加油,能同时伺候多架不同型号的战机,这一点比只能用软管加油的俄制加油机灵活多了。 既然自家装备更先进,为啥还可能考虑采购?核心还是“急用”二字,现代空军拼的就是远程投送能力,加油机就是战斗力的“倍增器”。美国空军光现役加油机就有上百架,而咱们算上运油-20和之前的老款伊尔-78,总数才刚超过俄罗斯的20架,跟美军差距大得很。 运油-20虽然性能不错,但产能一直没拉满,截至2025年服役数量也就80到100架,平均一年才造10架,这速度跟不上空军快速发展的需求。要是有突发任务,现有的加油平台压根不够用,这时候能从外面补点货应急,也算是个务实的选择。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装备体系的衔接问题,中国空军早年间就装备过伊尔-76运输机,虽然伊尔-78MK-90A换了新发动机和航电,但底子还是伊尔-76的平台,飞行员上手和基础维护多少能有点底子。 而且俄军的苏-35、咱们的歼-16这些俄系血统的战机,跟伊尔-78的加油系统适配性本来就好,短期内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反观运油-20,虽然技术先进,但要全面替代老装备还得等产能彻底上来,这中间的空档期总得有装备顶着。 至于说“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的说法,其实不太准确,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去年还说过,西方制裁这么多年,他们的武器出口反而涨了50%,现在还在给77个国家供货呢。 伊尔-78系列卖得不算差,只是受生产线限制没法扩大供应,不过俄罗斯现在确实需要稳定的外贸订单,尤其是航空制造业,能拿到中国的大订单对他们维持产能、升级技术都有好处,这种双赢的合作自然有推进的动力。 当然,这事儿也不能太当真,毕竟没有官方实锤,流出的文件更像是俄罗斯厂商内部的沟通记录,能不能落地还得看后续进展。 而且从长远看,咱们肯定还是以运油-20为主力,这款加油机已经开始尝试出口了,之前就在埃及军演中给米格-29M加过油,兼容性和性价比都受认可。要是运油-20的产能能提上来,比如达到美国当年造C-17时一年16架的速度,那确实没必要再大规模采购俄制装备。 说到底,就算真有这笔订单,也不是什么“聪明的算计”,而是基于实际需求的务实选择,一边靠自家产能稳步提升,一边用外部采购填补短期缺口,既保证了当下的战备需求,又给国产装备争取了发展时间。这种不纠结于“非此即彼”的思路,反而更能体现做事的灵活性。至于这20架加油机最终能不能顺利落地,只能等时间给出答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