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大胜,中国伙伴出手,签85亿稀土大单,助美解决卡脖子 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了一项“重大胜利”。他和澳大利亚总理拍着肩膀合影,宣布签署了一份价值85亿美元的稀土矿协议,目标是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这份协议被包装成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关键一步,甚至被称为打破“卡脖子”的武器。 美国政府掏出22亿美元贷款,由进出口银行出面,支持澳大利亚巨头扩建矿山、建厂炼矿,声称要打造一条从开采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表面看,这是大动作,背后却绕不开一个问题:没有中国的那一手,光靠挖矿真能撑起整个产业链吗? 美国喊了很多年要搞“去中国化”的稀土链条,但进展一直不温不火。这次直接把资金砸向澳大利亚,就是要加速脱钩。 澳大利亚虽然矿多,但炼不出好货。根据202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澳大利亚超过九成的稀土精矿最后还是要运到中国提纯。 澳洲本土最大的稀土公司Lynas,虽然在马来西亚建有加工厂,但这家厂子不仅产能有限,还因为环保问题时不时被当地抗议。 就算真想扩大产能,从审批到投产至少得两三年,更别提那套复杂的中重稀土分离技术,Lynas根本玩不过中国。 特朗普把这份协议说成是一年见效的“产业奇迹”,其实更像是为自己的政治秀添砖加瓦。但稀土这种事,不是拍板签字就能立刻见效的。这不是建个厂,而是要补上几十年的技术短板。 对比之下,中国在稀土这块打磨了整整四十年。从八十年代就开始系统布局,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生态。 不仅掌握了矿产资源,更把冶炼、分离、深加工、应用每一步都做到了极致。 根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2024年的报告,中国目前掌握了全球约85%的稀土精炼能力,拥有70%以上的稀土相关技术专利。 这不是靠补贴砸出来的,是几十年技术攻关堆出来的。真正的“底气”,不是矿山多,而是技术厚。 尤其是钕铁硼这种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它广泛应用于电动车、电机、风电装备等领域。 中国企业在这类产品的能效控制上,已经领先全球同行一代以上。光是这项能力,就不是任何一个新建项目能轻易补上的。 别看特朗普嘴上喊得响,连美国本土的MP Materials公司都得承认,中方在分离技术、环保处理、成本控制上遥遥领先。美国想要追上,不是砸钱一年能解决的,是一场十年起步的马拉松。 更别说中国这几年还在推动稀土产业绿色升级。像碳酸氢镁法、浸萃一体化这些新技术,不仅环保,还大幅提升了提纯效率。 西方想要在这个领域实现“脱钩”,实际上面对的是一堵“看不见的墙”。这堵墙不是资源堆起来的,而是由技术、标准、产业协同一层层筑成的。美国想靠几份协议、一笔贷款打穿它,未免太低估了产业规律的力量。 过去几年,中国已经不再满足于做资源出口国。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只是卖产品,而是带着技术、设备和管理体系一起输出。像在非洲、东南亚,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合资模式把自己的标准也带了过去。 全球制造商选择中国稀土,不是被逼的,而是因为货好、价稳、链完整。 就像外交部之前说的,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背后真正的意思是,国际贸易不是靠喊口号决定方向的。如果产品没竞争力,就算签了再多协议,也只是政治秀场上的道具。 这次美澳稀土协议,其实就像是一场急就章的“补课”。美国在关键矿产上被卡了太久,急着找出口。但挖得出矿,不代表炼得出好货,更不代表能造出高端应用。 尤其在全球新能源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稀土是发动机的“命门”。无论是电动车电机还是风电机组,稀土永磁材料都决定了性能上限。 澳大利亚当然希望借机扩大对美出口,自己也能从中分一杯羹。但问题是,他们也知道,真要补上整个供应链的缺口,不光是钱的问题。环保审批、技术转型、人才培养,每一环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累积。 目前,全球真正掌握稀土精炼、分离、深加工三位一体能力的国家,仍然只有中国。 这是一个靠几十年夯实基础打下的产业护城河。不是说别国不能追,只是这条路不会短,也不会轻松。 这场稀土角力其实反映了全球产业链的博弈方向。美国一边高喊“去中国化”,一边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国的角色不是靠排挤能替代的,而是被技术和市场选出来的。 健康的产业竞争当然需要,但如果把技术进步变成政治斗争,把市场规律当成舆论工具,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参考资料 环球网:《特朗普回避分歧,澳国内充满疑虑,美澳签署关键矿产协议》2025年10月22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关键矿产协议,外交部表态》》2025年10月21日 上观新闻:《美澳签85亿美元稀土大单,特朗普却当场对澳大使说:“我不喜欢你”》2025年10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