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14亿人一个合理的解释?”男子拍着桌子质问:咱买机票车票要实名,办电话卡要刷脸,咋电信诈骗的虚拟号就查不到实名? 这话问得太戳心窝子了,估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憋屈。 你说咱们普通老百姓,出门买张高铁票得刷身份证,办张手机卡不仅要实名,还得对着镜头眨眼睛、点头,一步都不能少,美其名曰“保障安全”“防止滥用”。 可偏偏那些搞电信诈骗的,手里的虚拟号一串又一串,今天给你打个“社保中心”的电话,明天又伪装成“快递客服”,你想查是谁办的号、从哪来的,结果往往是“查无此信息”,这不是明摆着双标吗? 之前就听邻居张阿姨说过,她儿子被骗子用虚拟号骗走了两万块钱。 报警的时候,警察也说这虚拟号溯源难,对方可能在国外搭建了服务器,也可能用了好几层代理,想追到源头得费老大劲。 张阿姨当时就急哭了,说“咱办张卡恨不得把家底都报上去,骗子的号咋就跟隐身了一样?”这话没毛病啊,既然要求普通人实名是为了安全,那虚拟号作为通讯工具,更应该严格实名才对,总不能只盯着老实人,让骗子钻空子吧? 再说了,现在技术这么发达,人脸识别、大数据追踪都能精准到个人,咋到了虚拟号这儿就“失灵”了?是技术上真的做不到,还是某些环节存在漏洞,被有心人钻了空子? 比如有些平台,说是要实名注册虚拟号,可实际上随便传张模糊的身份证照片,甚至用别人的信息就能蒙混过关,审核跟走过场似的。 还有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批量购买未实名的虚拟号,再层层转卖,最后落到骗子手里,整个链条下来,监管根本跟不上,这不等于给诈骗分子开了绿灯吗? 更让人窝火的是,每次出了电信诈骗案,大家都呼吁“加强虚拟号监管”,可过不了多久,类似的案子又会冒出来。 普通老百姓只能自己小心再小心,接到陌生号就紧张,看到陌生链接就警惕,可骗子的手段也在升级,今天用“涉案冻结”吓唬你,明天用“亲情求助”套路你,防不胜防。 咱们缴着话费、遵守着规则,到头来却要天天提心吊胆防诈骗,这合理吗? 说到底,不是不能查,而是想不想查、能不能把监管落到实处。 既然普通用户的通讯安全要保障,那虚拟号的实名监管就不能打折扣。 要么把审核环节卡严,让每一个虚拟号都能追到真实使用者;要么加大对非法虚拟号的打击力度,从源头切断诈骗链条。 总不能一边要求老百姓“实名合规”,一边让骗子拿着匿名虚拟号逍遥法外,这样的“安全”,谁能安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