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个寂寞!乌克兰天塌了,泽连斯基发现俄军武器里,竟有大量来自美、英、德等国的零件。西方国家一边给乌克兰摇旗呐喊,一边却把高精尖的零部件卖给俄罗斯发大财?一边加油,一边递刀,这双标玩得太明显了。 10月份的时候,乌克兰士兵在哈尔科夫附近收集起俄军打剩下的无人机、导弹零部件,结果发现这些武器里藏着不少美国、英国、德国的精密零件。这事传开后,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原本以为制裁之下俄罗斯武器只能用本土材料拼凑,没想到西方高科技零件却成了“幕后功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得知后,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去,毕竟这仗打到现在,不只是敌人难对付,朋友的“帮忙”也让人头疼。 在乌军拆解的近500架无人机里,藏着超过10万个外国零部件,一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里甚至有96个,其中72%都来自美国公司,这些所谓的“史上最严制裁”早被戳出了大窟窿。 西方零件能流进俄罗斯,全靠一套成熟的“灰色网络”在兜底。俄军不直接跟西方厂商打交道,而是找阿联酋、土耳其的空壳公司当“白手套”,这些中间商把军用零件伪装成“洗衣机控制器”“温度计”之类的民用货下单。 哈萨克斯坦就是个典型的中转跳板,2025年上半年对俄电子元件出口暴增320%,可当地洗衣机销量只涨了12%,多余的零件去哪了不言而喻。 更隐蔽的是零散采购,俄军人员扮成“无线电爱好者”,在eBay上买陀螺仪、振荡器,单个包裹控制在500美元以下,混在民用包裹里轻松过海关,光2025年就有1.2万件这类零件经波兰、匈牙利流进俄罗斯。 连商用设备都成了俄军的“零件仓库”。 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找非洲加蓬的公司买下退役波音737,拆解后把发动机零件装到苏-30战机上,光2025年第一季度就靠这招弄到1.8亿美元的零部件。 民用产品改改就能当军用的例子更多,日本索尼的手机摄像头,拆下来装在“天竺葵-2”无人机上,精度比俄罗斯本土货还高;英国公司卖给哈萨克斯坦的“工业控制模块”,到手直接成了无人机的飞控系统;美国阿尔特拉的FPGA芯片经亚美尼亚中转后,稳稳塞进了俄军导弹的制导系统。这些“军民两用”的特性,直接就成了西方企业逃避责任的借口。 西方企业其实心里门儿清,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一边明面上支持乌克兰,背地里却卖各种软件给俄罗斯,嘴上就装糊涂,德州仪器被问起为何自家芯片出现在俄军坦克火控系统里,只说芯片是卖给迪拜分销商的“商用款”,后续流向一概不知。博世更离谱,声称那批用于导弹的处理器,原本是卖给土耳其轮椅厂的。这种“卖断即免责”的套路,让他们既能赚俄罗斯的钱,又不违反明面的制裁规则。 要知道,俄罗斯2023年光买零部件就花了222.3亿美元,这块蛋糕太诱人—西方军工复合体一边拿政府的援乌订单,一边通过中间商从俄军工采购里分一杯羹,两头的钱都赚得盆满钵满。 监管漏洞也给这种“双标操作”开了绿灯,全球供应链盘根错节,一件零件要经过十几道中间商,西方海关根本没法全程追踪最终用途。加上欧洲国家在能源、粮食上还依赖俄罗斯,不想彻底把关系搞僵,对转口贸易的检查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查了2800个俄武器零件,94%都来自对俄实施制裁的国家,这组数据戳破了西方“全力援乌、严控对俄出口”的谎言。 说到底,所谓的“支持乌克兰”只是政治表态,真金白银的利益才是硬道理。 西方企业靠着伪装和中转赚得手软,政府借着“监管难度大”当挡箭牌,最后受苦的只有前线的乌军—他们拿着西方援助的武器,对抗的却是用西方零件造出来的俄军装备,这种荒诞的现实,泽连斯基不生气才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