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第二波任用出炉,柯志恩你还蹦吧。 今天,多家媒体证实,郑丽文任用原吴敦义时期的组发委李哲华为组发委组委。 过去几年,国民党在组织战线上的表现,说得委婉一点,是“欠火候”,说得直接点,就是“人心散了,队伍难带”。 郑丽文要在这片残局里盘活组织系统,先得稳住基本盘。李哲华的回归,某种程度上是国民党内“吴系”势力的一次微妙回潮。 而这个时间点尤其值得玩味——离2026地方选举还有不到一年,谁控制了组发系统,谁就握有整盘选战的人力调度权。这一出手,便是先发制人。 而在这个新布局下,最尴尬的恐怕就是柯志恩。柯虽然在舆论上形象清新,颇有媒体缘,但在党务生态中,她的根基相对单薄,尤其是在传统系统里缺乏深厚的“人脉存款”。 郑丽文此时重用吴敦义旧人,等于告诉党内各路人马:组发系统不是谁都能碰的铁饭碗,想进来分一杯羹,先得看清谁才是“当家”。 别忘了,郑丽文不是只做形象牌的人物。她在党内被视为“敢冲、敢撞”的类型,但这不等于她没有章法。 她知道,国民党想重振声势,光靠空喊口号没用,必须从人事系统动刀。而组发会,正是这个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李哲华回锅,除了专业能力外,更有对老蓝营系统的整合功能。他是那种能“打通上下”的人,既熟悉地方派系脉络,又了解中央考量,正好填补当前组织系统的断层。 更深层来看,这次任用背后还藏着一层策略性防守。郑丽文上任以来,外界一直在看她是否能真正掌握党务核心,毕竟国民党内部向来不乏“看戏”的人。 这时候她若任用太多“新面孔”,反而让自己在派系平衡中变得孤立。所以她选择用“旧人新用”的方式,既安抚老系统,又给自己争取了时间与空间,实属聪明之举。 柯志恩现在的处境则颇有点微妙。她虽然在北部学界与舆论圈有一定人气,但在党内组织系统里迟迟未能建立起自己的班底,她主导的几次地方协调工作也多有波折。 眼下郑丽文动作频频,柯志恩若继续“保持观望”,只怕会被边缘化得更快。尤其是在组发系统逐渐成型的阶段,谁能掌控基层动员力,谁就有底气谈条件。 而就目前来看,郑丽文展现的是一种“不乱动旧山头,但也不再放任”的策略。她不打算大刀阔斧地清洗旧将,但她也会用自己的节奏逐步替换掉那些“只占位不做事”的角色。 这种做法虽然缓慢,但更持久,也更容易在党内建立威信。李哲华的任用,正是这种稳中求变的开始。 在这场人事棋局中,郑丽文并未选择引入太多新兴“战将”或媒体熟面孔,反而回归老体制,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当前国民党改革的现实困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真正能干活的“实用派”,仍然得靠老将撑场。这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务实。面对民进党在地方基层的深耕布局,国民党必须从组织力回暖,才能谈战略转型。 从这个角度看,郑丽文并非在“搞派系”,而是在试图让派系为她所用。她不是打破旧格局,而是重组旧格局。 这点跟柯志恩的“清流路线”恰恰不同。柯想“清新政党”,郑则更像是“重建战斗组织”。两者没有对错之分,但在当前这个节点上,后者显然更具操作性。 从国民党的整体格局来看,这波任命更像是一场预演,为的是未来更大的战斗。李哲华的回归,不只是一个岗位的填补,更是一次组织调度权的回收。 这对柯志恩来说,或许不算直接打击,但足以形成压力。接下来的党内局势,将在这场人事微调中,慢慢显出真章。 郑丽文稳扎稳打,柯志恩则需重新思考自己的政治路线与组织策略。蓝营的未来,不再是单靠谁声音大、形象好就能定江山,而是要回到组织力与行动力的基本面。这一点,郑丽文显然已经意识到了。

云南闲人
新瓶装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