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做出来的事 总是那么出其不意 10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向美国司法部索赔2.3亿美元,理由是拜登任职期间的‘通俄门、机密文件’调查,给他的名誉造成巨大损失。 根据美国司法部规定,巨额索赔需要总统本人批准。特朗普点两个案子是他当选总统后,基于总统豁免权才被驳回,而不是正常结案。特朗普说,赔偿款自己不要,全部捐给慈善机构或翻新白宫宴会厅。 这波操作把“诉讼艺术”玩得溜极了,明眼人都能看出,索赔2.3亿美元更像场政治秀而非单纯的法律诉求。要知道司法部的巨额索赔审批权攥在现任总统手里,拜登怎么可能批准针对自己任期内调查的赔偿?特朗普怕是从一开始就没指望拿这笔钱。他真正的用意,是借着索赔把“被政治迫害”的形象钉在公众心里,毕竟“机密文件”案里FBI搜查海湖庄园的画面,曾让不少支持者觉得他受了委屈 。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提的“总统豁免权”。今年7月最高法院刚给过他甜头,以6比3裁定他在“干预2020选举”案中享有“公职行为”推定豁免权,这直接让案件拖到了大选后 。现在他拿豁免权说事儿,等于把司法争议和选举绑在了一起——毕竟如果当选,他不仅能靠豁免权挡掉官司,甚至可能指示司法部撤销调查 。这种把司法程序当政治筹码的玩法,早已不是第一次,2021年他就起诉国会阻止骚乱事件调查,理由也是“行政特权” 。 “捐钱做慈善”的说法更添了戏剧性。且不论这笔钱根本落不了袋,单说他过往的慈善记录就曾引发质疑。关键在于,“捐给慈善”和“翻新白宫宴会厅”这两个选项,一个拉拢民心一个贴合总统身份,怎么选都能赚好感。这种精准拿捏公众情绪的本事,确实是他的拿手好戏。 最值得深思的是这背后的司法乱象。最高法院的豁免权裁决没界定“公职行为”的边界,等于把难题丢给了下级法院 。现在特朗普反过来用豁免权做索赔依据,本质上是钻了司法定义模糊的空子。就像自由派大法官索托马约尔吐槽的,这种模糊性甚至可能让总统觉得“利用职权犯罪也能豁免” ,这哪是维护总统权力,分明是把司法变成了党争工具。 说到底,2.3亿美元索赔案就是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特朗普用法律程序当舞台,把豁免权当道具,既骂了对手又塑了形象。只是这场表演背后,美国司法的独立性正在一点点被侵蚀——当最高法院的裁决被说成“送给特朗普的礼物” ,当执法调查成了政治攻击的 武器,受损的终究是普通人对制度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