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什么会站在一起?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早就说过,中国不是俄罗斯的盟

观今言史啊 2025-10-25 11:57:14

中俄为什么会站在一起?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早就说过,中国不是俄罗斯的盟友,也谈不上是朋友,两国只是正好走在同一条路上的伙伴而已。   这话乍一听有点冷淡,却精准戳中了中俄关系的本质。   卡拉切夫当过伏尔加格勒副市长的政治学家,常年研究国际关系,还是统一俄罗斯党的政治战略家,他的看法代表了俄罗斯学界对中俄关系的一种务实认知。   他说的“同路”,其实道破了大国相处的核心逻辑: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共同利益与共同立场。   经济上的互补性就是这条“路”最扎实的路基,俄罗斯的能源储备丰富,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而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明显,汽车、电子产品和各类轻工业品在俄罗斯很受欢迎,街头随处可见中国品牌的身影。   之前西方对俄罗斯搞能源制裁,不少国家不敢买俄罗斯的油气,中国却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帮俄罗斯稳住了能源出口的基本盘。   反过来,俄罗斯的能源也让中国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时多了份底气。   现在两国做生意大多用自己的货币结算,绕开了常用的国际货币,既省事又安全,这种合作不是谁求谁,而是互相搭台。   国际舞台上的共同处境,让这条路走得更紧密,这些年西方总想用自己的规则管全世界,搞单边制裁、拉小圈子,不管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受过不少这样的气。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产业层层设限,对俄罗斯的金融、科技领域多方打压,这种霸权行径让两国都意识到,单打独斗容易被逐个击破。   所以在联合国,遇到涉及国际公平正义的议题,两国常常站在同一立场;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这些平台里,也一起推动多极化发展,让更多国家有说话的权利。   这种协作不是事先商量好的“同盟行动”,而是面对相同挑战时的自然选择。   有意思的是,中俄特意避开了“盟友”这个说法,早在2001年,两国就签了条约,把“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写进了法律条文里。   这其实是种高明的相处方式,盟友关系往往绑着军事义务,容易被拖入不必要的纷争,而“同路伙伴”更灵活,能在需要的领域深度合作,又不干涉彼此的核心利益。   就像俄乌冲突中,中国保持中立劝和促谈,俄罗斯也理解这种立场,没有要求中国选边站,这种尊重正是“同路”关系的精髓。   现在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单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俄的“同路”显得愈发重要。   这条路上没有强制捆绑,没有利益算计的勾心斗角,更多的是“你需要稳定的市场,我需要安全的能源;你反对霸权,我支持多边”的默契。   这种关系或许不够浪漫,却足够稳固,因为它扎根在彼此的真实需求里。   卡拉切夫的话看似冷淡,实则道出了大国关系的成熟智慧:最好的伙伴关系,不是形影不离,而是目标一致时,能稳稳地并肩前行。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学思平治」周力:我们要明确立场并且统一认识,即中俄不是盟友关系,但胜似盟友》

0 阅读:4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