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放出狠话:中国若再不卖稀土,欧盟应启动“核选项”! 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一番狠话,让中欧稀土贸易争端瞬间升温。他直言中方对稀土出口的管制构成“经济胁迫”,若双方迟迟无法达成一致,欧盟应果断启动经贸领域的“核选项”,对中方实施反制。 紧随其后,德国总理默茨也跟风造势,摆出“必须让中方低头”的强硬姿态,仿佛一场经贸对抗已箭在弦上。但这看似来势汹汹的威胁,真能撼动中方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欧盟所谓的“核选项”,又是否真的敢付诸实践? 马克龙口中的“核选项”,并非军事威慑,而是2023年12月正式生效的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这部被欧洲媒体称为“经贸底牌”的法案,堪称欧盟史上最具杀伤力的贸易制裁工具,其覆盖范围之广、惩戒力度之大,足以让任何贸易伙伴忌惮。 法案明确规定,一旦欧盟认定他国存在“经济胁迫”行为,即可启动包括限制贸易与服务往来、冻结知识产权授权、禁止直接投资在内的一系列制裁措施。 但蹊跷的是,自法案生效至今,欧盟从未真正动用过这一“终极武器”,此次马克龙将其搬上台面,足见欧洲在稀土问题上的焦虑已达顶点。 稀土被称作“工业的维生素”,更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与军工体系的“生命线”。从智能手机的芯片、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到隐形战机的涂层、导弹的制导系统,几乎所有尖端制造都离不开稀土的支撑。 全球稀土储量虽不算稀缺,但开采、提纯、加工的技术壁垒极高,而中方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早已掌控了全球稀土产业的绝对主导权——占据全球90%以上的精炼产能,拥有最先进的提纯分离技术,其军工级稀土产品纯度可达99.99%以上,这一优势让中方在稀土贸易中拥有无可替代的话语权。 欧洲作为全球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地,对中方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德国的汽车工业、法国的航空航天、荷兰的半导体设备,这些支撑欧洲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稀土精炼产品。 数据显示,欧盟每年稀土需求总量中,超过80%依赖中方供应,部分高端制造领域的依赖度更是高达95%以上。 当中方基于国家安全与资源保护,依法依规调整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时,欧洲制造业瞬间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肤之痛,生产线停摆的风险、供应链断裂的恐慌,让欧洲政客坐立不安,这也正是马克龙敢喊出“核选项”的直接诱因。 但马克龙的强硬表态,真的是为了维护欧盟整体利益吗?背后实则暗藏多重算计。近年来,马克龙一直高举“欧盟战略自主”的大旗,试图在德国影响力相对下滑的背景下,争夺欧盟领头羊的位置。 此次借稀土问题向中方发难,正是他塑造“强硬领袖”形象的绝佳机会。通过在欧盟峰会上提出激进主张,既能彰显法国在欧盟事务中的主导权,又能迎合国内部分保守势力的诉求,转移民众对国内经济困境的关注。 与法国的“政治投机”不同,德国对稀土问题的焦虑更显真切。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德国制造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此前为迎合西方对俄制裁,德国毅然停用俄罗斯天然气,导致国内能源成本飙升,大量制造企业被迫缩减产能。 可欧洲真的有勇气启动“核选项”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中欧经贸关系早已深度捆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高达8500多亿欧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欧洲的汽车、奢侈品、化工产品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的稀土、机电产品、中间品也是欧洲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支撑。一旦欧盟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对中方实施制裁,中方必然会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欧洲汽车企业将失去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法国的航空航天设备、德国的精密机械、意大利的奢侈品行业都将遭受重创;而欧洲制造业依赖的稀土供应将彻底中断,大量生产线将陷入停滞,原本就疲软的欧洲经济将雪上加霜。 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买卖,精明的欧洲政客不可能不清楚。更重要的是,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存在严重分歧,难以形成统一立场。匈牙利、希腊等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合作,中方的投资与市场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它们坚决反对对华采取强硬制裁措施。 马克龙想要推动“核选项”落地,无异于痴人说梦。此前欧盟多次试图在对华贸易政策上达成共识,最终都因内部矛盾不了了之,此次涉及核心经济利益的制裁提议,更难跨越内部的利益鸿沟。 欧洲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中方的出口管制,而在于自身产业政策的短视与战略资源布局的缺失。长期以来,欧洲沉迷于高端制造业的终端利润,忽视了上游战略资源的自主可控,将稀土等关键材料的供应完全寄托于外部市场,这种“偏科”式的产业结构,注定会在大国博弈中陷入被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