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总统宣布了! 10月25日,俄罗斯总统特别代表在美国访问时放话,说他们对乌克兰未来获得第三方“安全保障”持开放态度,还表示各方已“十分接近”达成外交解决方案,这话听起来挺唬人,但仔细一想里面门道可多了。 胜者才谈条件,败者无权发言 俄罗斯选择此时喊“谈和”,时机耐人寻味。过去一个月,俄军在东部战线高歌猛进,单月推进625平方公里,创下开战以来最大战果。战场上的胜利,给了他们谈判桌上的底气。这哪是求和?分明是“打下来的就是我的”,想用既成事实逼对方认账。 网友调侃:“这就像下棋,先把对方将死,再笑着说‘咱们和一盘吧’。” 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本质上是用军事成果绑架政治谈判,逼迫对手在不利条件下接受现实。 “第三方保障”?老调重弹,新瓶装旧酒 “第三方安全保障”不是新词。2022年伊斯坦布尔谈判时,俄乌曾接近达成协议,由联合国五常提供安全担保。但协议最终破裂,乌克兰选择继续战斗。如今俄罗斯重提旧议,表面是让步,实则另有算盘。 他们清楚西方不可靠,美英对乌军援从未停止。此时提出“第三方”,更像是想拉中国、印度、土耳其等非西方国家入局,制造一种“国际共识”的假象,为占领区“洗白”铺路。可关键问题依旧模糊:谁来担保?担保什么?是口头承诺,还是出兵义务?这些核心内容只字未提,所谓的“开放”,不过是留个话口,随时可进可退。 “接近解决”?恐怕是“接近僵局”更准确 就在两天前,俄美元首会谈无果而终,双方在领土问题上仍僵持不下。短短两天后就宣布“接近解决”,转折太快,难以服众。乌克兰方面反应冷淡,泽连斯基仍坚持加入北约,追求的是《北约宪章》第五条的“集体防御”,与俄罗斯设想的“第三方担保”根本不是一回事。 更讽刺的是,各方行动与“和平”背道而驰。美国一边听着俄方表态,一边宣布制裁俄罗斯石油巨头Rosneft;德国承诺追加20亿欧元军援,全是防空系统和导弹;欧洲多国仍在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如果真和平在望,何必还要不断“加码”? 战场不会说谎,炮火才是真相 10月22日,俄军导弹袭击基辅,6人死亡,10万户断电;次日,乌军无人机就炸到俄腹地。这种报复循环仍在继续。战争已持续984天,俄军伤亡逼近70万,乌军日均伤亡仍超千人。乌克兰人口从4100万降至3400万,GDP缩水近三成,全靠外援续命。俄罗斯经济近乎停滞,2025年GDP增速仅0.9%,财政赤字高企,甚至开始招募外国雇佣兵。 此时谈“和平”,更像是双方都打累了,想喘口气。俄罗斯想保住战果,乌克兰想争取时间,美国想维持影响力,各方都在演一出“边打边谈”的戏。 真正想停战的,是老百姓 乌克兰1270万人靠救济生存,俄罗斯无数家庭在等亲人回家。可政客们仍在博弈,把人命当筹码。 一位网友说得深刻:“我们听过太多‘历史性突破’,结果都是下一轮冲突的前奏。真正的和平,不是谁宣布的,而是当最后一个炮弹落下,第一个孩子能安全上学的那天。” 如果真想结束战争,不如先停火,再谈领土,最后谈安全。少一点算计,多一点人性,或许和平才真的有可能。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