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在抢着登月呢?这么说吧,如果中国能够在月球上安装激光武器,那么从发射到击中地球只需要1.3秒。 月球和地球距离大约38万公里,真空里激光传播几乎不会受到衰减,这让打击更精准,月球没有大气层,激光不受干扰,而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设备运输和安装更轻松。 月球常年暴露在太阳辐射下,为激光设备提供了稳定能源条件,美国曾考虑在太空轨道上部署激光炮,中国研发了“月球激光供电系统”为探测器续航,未来技术成熟后月球军事化并不是空谈。 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规定月球不能归任何国家所有,但资源分配并没有明确规则,月球有氦-3、水冰和稀土金属,开发利用能缓解地球能源和资源危机,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氦-3丰度很高,足供地球未来几千年能源消耗,印度的探测器在月球南极发现水冰,意味着月球基地具备可行性,稀土金属储量丰富,开采可减轻地球的环境压力。 月球竞赛是科技、资源和话语权的综合较量,中国嫦娥六号首次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美国重启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印度在南极发现新矿物,每一次突破都在刷新人类认识,也改变各国在太空的话语权,资源竞争中谁率先建立开采基地,就能掌握未来太空规则的主动权。 经济层面月球探索催生了“太空经济”,谷歌出资奖励低成本探测器设计,SpaceX计划开展月球旅游,澳大利亚成立航天部门参与分配,登月象征着国家科技实力和战略能力,也是走向深空的第一步。 月球离地球近,可以成为战略前哨但又足够远,需要国际合作才能长期利用,南极条约曾阻止争端,月球是否能走这条路取决于各国是否愿意和平开发。 在月球建基地的技术和成本比在地球打仗要复杂得多,竞争无法避免,但目标应该是推动人类整体的进步,月球的资源和科技成果应该属于所有人类,而不是某个国家。 1.3秒的激光是一种威慑,但更有意义的是月球可能会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未来的方向是星辰和大海,而不是守着地球有限的资源争斗不休。 你认为月球探索会走向合作还是陷入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