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利润暴跌99%!德国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得罪中方代价巨大。 保时捷近日公布的三季度财报直接“炸锅”——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仅剩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暴跌99%! 这个卖着60多万一辆豪车的品牌,利润竟比不上一家中型工厂。而这一切,与保时捷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节节败退有着直接关联。 保时捷自己也承认,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和中国市场的表现以及关税支出有关。中国市场的表现是保时捷无法回避的痛。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持续下滑,且连续三年了,每年的跌幅都逐年扩大。 2025年的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华销量仅为32000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26%。 这一下滑趋势已持续多年:2022年至2024年,保时捷在华销量分别为9万辆、7万辆、5万辆。2025年与2021年9万辆的峰值相比,销量几乎腰斩。 曾经,中国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全球每卖出三辆保时捷,就有一辆销往中国。 如今,中国市场已跌至保时捷全球第三大市场,不及美国和欧洲。这背后其实有一系列原因的。 首先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被迫推迟了访华行程,原因是他动身前发表了一系列对华极不友好的言论,就这还指望对他热烈欢迎?想啥呢。 此外,德国还无端指责中国稀土和半导体出口管制是"经济讹诈",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扬言在必要时需对中方采取"强硬的行动"和"大胆的决定",甚至提及对中方进行猛烈的"报复"。 德国如果还是保持这个态势,会发现中国普通消费者对其观感会越来越差,到时候德国车的市场占有率估计会进一步下降。 看起来,保时捷的“危机”不仅仅是来自市场的冷却,它背后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在作祟。德国的一些政治言论显然让中国消费者的情绪波动不小,尤其是在消费品领域。大家对品牌的态度,往往不仅仅是基于产品本身,更多时候还会受到品牌所在国家的政治行为影响。当一个国家在对外政策上有强烈的对立情绪时,消费者的选择也会开始带有情感色彩,尤其是对于中高端品牌来说。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一边高举“民主与自由”的旗帜,一边又在经济和政治上给中国施压,这种“两面派”的策略其实非常容易引发反感。很多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再单纯地关注车子本身的性能和外观,品牌的国家背景、政治立场,以及它们如何看待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他们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单保时捷,很多德国车企在中国的销量也在下滑。宝马、奔驰、奥迪等高端品牌,也都在面临中国市场需求减弱的问题。这种“品牌政治化”的现象并不是偶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消费者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复杂,政治因素也悄然渗透进了商业决策当中。 尤其是中国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钱多好赚”的地方。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熟理智,不仅关心车的性价比、功能配置,甚至对品牌背后的文化、历史、甚至政治立场有了更多的关注。你在政治上得罪了他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在市场上挽回局面。 但是,德国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在面对中国市场的“滑铁卢”时,部分德国媒体和政客依然在批评中国的经济政策,甚至高调宣扬“与中国对抗”的立场。这种做法无疑让他们失去了一个与中国消费者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反而让这些消费者对德国品牌产生了更大的反感。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反制”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保时捷的财报数据显示,其在华销量的连续下滑,恰恰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心态的变化。消费者不再仅仅是价格敏感型,他们在选择豪车时,更加注重品牌背后的态度和理念。随着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崛起,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选择像蔚来、小鹏这样的中国品牌,这些品牌不仅在产品上逐渐追赶上了国际大牌,还能够更加理解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德国车企如果继续在政治领域与中国对抗,可能会迎来更大的挑战,甚至不仅是销量的下滑,还可能面临中国市场的彻底失守。而如果他们希望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恐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仅要在产品创新上做到极致,更要在品牌形象上修复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裂痕。 总的来说,德国车企如果继续保持与中国的对立姿态,很可能会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毕竟,经济与政治的博弈,最终要落到消费者的选择上,而消费者的心态是最难预料和改变的。保时捷 保时捷驾驶感受 保时捷销量危机 保时捷试驾感受 保时捷致歉事件 保时捷2024 保时捷三剑客 保时捷车标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保时捷利润暴跌99%!德国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得罪中方代价巨大。 保时捷近日公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2025-10-26 22:06:24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