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6日,解放军快进成都时,张大千靠国民党高官张群,拿到最后三张飞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四夫人徐雯波,和几十幅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登机。 说真的,那时候的成都城跟炸了锅似的——街头满是扛着行李的国民党溃兵,商铺门板关得死死的,只有军用卡车呼啸着往凤凰山机场跑,连空气里都飘着慌慌张张的尘土味。你可别以为军用机票是随便拿的,1949年底国民党撤离西南时,民用航班早停飞了,军用机票全由国防部统一调配,优先给军政要员和“战略物资”,普通官员想求一张都得托三层关系,张大千能拿到三张,全靠张群这层硬关系。张群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当时正负责成都地区的撤离统筹,又是四川同乡,俩人早因书画结缘——张群书房里挂的那幅《蜀山图》,就是张大千1947年专门给他画的,这份人情,在关键时刻帮了大忙。 登机那天,凤凰山机场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宪兵,每辆送人的汽车都得挨个查证件,张大千怀里揣着机票,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箱子,箱子里就是那几十幅临摹壁画。要知道,这些可不是普通画稿——1941年到1943年,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待了整整27个月,每天踩着梯子在洞窟里临摹,颜料都是按敦煌古法自己熬的,连壁画上的裂纹、褪色痕迹都画得一分不差,后来业内叫这“代笔敦煌”,意思是能以假乱真还带着他自己的笔墨味。这次他没带多少私藏古画,反而把这些临摹品当宝贝,后来他在台北说“怕大陆兵荒马乱,这些画毁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可这话也有人不买账——当时成都的文人里,有说他是“惜画如命”,也有说他是“跟着国民党跑,找个台阶下”,直到现在还没争出个准数。 四夫人徐雯波那时候才20出头,穿着件藏青色旗袍,手里拎着个小布包,跟在张大千身后大气不敢喘。据说登机前,张大千还回头望了眼成都方向,眉头皱了好一会儿——他在成都的“大风堂”画室里,还留着上百幅没来得及带走的画,后来这些画大多被收进了四川博物院,成了现在展出的“张大千未竟之作”。你想想,一边是自己花三年心血临摹的敦煌精华,一边是没完成的画作,换谁都得纠结,可他最终还是选了带临摹品走,这心思里,一半是艺术家对作品的执念,一半也藏着乱世里的无奈。 最有意思的是登机时的小插曲——宪兵检查箱子时,以为里面是金银珠宝,打开一看全是画,还想翻两页,张大千立马拦住,声音都变了调:“这画碰不得!比我命还金贵!”宪兵见他是张群打招呼的人,没敢多问就放行了。那架军用运输机里挤得满满当当,除了张大千一家三口,还有几个国民党军官,行李堆得快顶到机舱顶,徐雯波只能抱着个小包袱坐在角落,那些临摹品被张大千塞在座位底下,全程没让任何人碰一下。 有人说张大千拿军用机票是“占特权”,这话真没说错——当时多少四川文人想走却走不了,比如作家李劼人,就留在成都等着解放军进城,后来还当了成都市副市长。张大千能靠关系拿到三张票,确实占了国民党的资源,可你也不能全怪他——那时候敦煌学刚起步,大陆还没专门的机构保护壁画临摹品,他怕这些画毁了,这份担心也不是瞎琢磨。后来那些带过去的临摹品,在台北“故宫”办过好几次展,连敦煌研究院的专家都去看过,说“要是没这些临摹品,很多敦煌残损壁画的原貌就再也说不清了”,这倒成了意外的收获。 你要是在1949年的成都,手里有几十幅自己画了三年的宝贝,又有机会走,你会带着画走吗?还有人说张大千要是留在大陆,后来的艺术成就可能更高,你觉得这话有道理吗? 张大千的选择,没那么多“对错”可言——他是个艺术家,不是政治家,眼里最先看到的永远是画。靠张群拿机票是事实,想保护临摹品也是事实,这种矛盾里,藏着的是乱世文人的无奈。那些带过去的壁画临摹品,后来成了连接两岸敦煌研究的纽带,这大概是他当年登机时没料到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foxwu
张大千毁坏敦煌文物的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