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中表示,任何技术领域,只要每当中国团队进入时,其他企业都没得玩了,要么选择退出,要么发展其他业务。 就说 5G 通信这块,早个十几年,高通、爱立信这些企业在全球那叫一个横着走,通信标准制定说一不二,专利授权费想收多少就收多少,简直是躺着赚钱。 结果中国团队一扎进来,格局直接反转。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现在全球 5G 核心专利里,中国占了快四成,光是华为一家就有六千五百多项,稳稳坐住全球第一的位置。 以前高通靠专利授权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不得不把重心转到手机芯片领域,爱立信则干脆收缩战线,专攻通信设备维护服务,那些最赚钱的核心组网生意,基本被中国企业抢了大半。不是他们不想争,是中国团队不仅专利多,设备性价比还高,同样的基站,成本能比欧美企业低三成,谁还愿意当冤大头。 不止通信领域,新能源电池这块战场更惨烈。十年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还是日韩企业的天下,松下靠着和特斯拉的合作稳坐第一,LG 和三星也占据着高端市场。 中国团队一发力,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直接把赛道搅了个天翻地覆。2025 年刚过去八个月,宁德时代的装车量就达到两百五十四点五吉瓦时,市场份额接近三成七,比亚迪也拿下十八个百分点,光这两家就占了全球一半多的市场。算上其他四家中国企业,合计份额直接冲到六十八点四。 反观日韩阵营,LG 的份额跌到了九点五,松下更是被挤出前三,只能转头去做储能电池这类偏门业务,毕竟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企业的产能和技术迭代速度实在跟不上。以前车企选电池要看日韩企业的脸色,现在反过来,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一出来,全球车企都得排队等货,这就是中国团队进场后的威力。 比电池更狠的是光伏,简直是中国团队的单方面碾压。二十年前欧美还在主导光伏技术,德国的太阳能企业靠着补贴占了半壁江山,那时候光伏板贵得离谱,普通人根本用不起。中国团队进场后,从硅料到组件全产业链突破,现在全球九成的光伏产能都在中国,硅片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九十五,组件也占了七成五以上。 这还不算完,中国企业把光伏板的价格从每瓦几十块压到了一块多,直接把欧美那些靠补贴活下来的企业逼到绝路。德国曾经的光伏巨头要么直接倒闭,要么转型去做安装运维这类下游生意,核心的制造环节基本拱手让人。现在全球不管是自家屋顶装光伏,还是大型电站项目,十块板子有八块是中国产的,其他国家的企业要么退出制造领域,要么只能做些定制化的小众产品,想跟中国团队正面刚,根本没胜算。 就连被卡脖子多年的存储芯片领域,中国团队一突破,老玩家都得慌。以前 3D NAND 闪存市场被三星、美光、东芝三家垄断,技术封锁做得死死的,想买到先进的闪存颗粒都得看脸色。长江存储 2016 年才成立,2018 年就实现了首款 3D NAND 闪存量产,到 2025 年市场份额已经冲到了八点一。 更厉害的是,他们搞出的堆叠架构技术,让闪存的读写速度和存储密度都跑到了行业前列,连三星都得跑来买他们的专利许可。这一下,三星、美光只能要么降价应对,要么把精力放在更高端的企业级产品上,消费级市场的份额被长江存储一点点蚕食。要知道这可是半导体行业里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中国团队花了不到十年就站稳脚跟,逼得行业巨头调整战略,这劲头确实让其他企业没法玩。 中国团队的厉害之处在于,不仅能突破技术壁垒,还能把成本控制到极致,更能快速迭代升级,一套组合拳下来,老玩家根本招架不住。就像黄汉森说的,不管哪个技术领域,只要中国团队真的扎进来深耕,那些曾经的行业霸主要么赶紧换赛道,要么收缩战线守着一小块市场,想继续以前的好日子,基本不可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