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泪目了!两名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看到校园的黑板上密密麻麻被各国留学生写着各自祖国的名字,上面却没有中国,瞬间基因被唤醒,于是他们自发走到黑板前,其中一位中国留学生用力把另一位同伴抱起来,在黑板最顶部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铿锵有力的大字,这哪是表面工作,分明一笔一划、一撇一捺间,都倾注了海外游子刻在基因里的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这种爱跨越千年,历久弥新。 事情发生在去年九月,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校园活动上,一块黑板成了各国学子的“情感留言墙”,密密麻麻写满了不同国家的名字,英文的、法文的、日文的,挤得满满当当,唯独没见“中国”的踪影。 当时在场的两个中国男生,一开始还笑着看黑板上的各国名字,可越看表情越凝重。 其实也不是谁故意遗漏,可能就是刚好没人想起动笔,但对海外游子来说,这种“缺席”太戳心了。 其中一个男生二话不说,弯腰就把同伴稳稳托了起来,踮着脚尽量往上伸,黑板顶部的位置不算低,两个人配合着调整姿势,一笔一划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力道重得粉笔都簌簌掉渣。 旁边有人拍了视频,能清楚看见写名字的男生手都在微微抖,但每一笔都写得格外工整。 这哪是什么“刻意表现”啊,完全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反应。 就像网友说的,在外漂泊过才懂,祖国的名字从来不是简单的文字,是生病时收到的健康包,是遇到困难时使馆的电话,是刷到家乡新闻时的会心一笑。 求是网里聊过“家国同构”的说法,咱们的文化里,家和国从来都是连着的,就像小时候写作文总爱写“祖国母亲”,长大出国了才真正懂这四个字的重量。 不过这种爱国从来不是喊口号,姚期智先生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二十年,在清华讲台培养顶尖人才,不也是一样的赤子之心吗? 他说“回到永恒的归宿”,和这两个留学生在黑板写名字的举动,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把对祖国的爱,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现在总有人说年轻人“佛系”,可你看,关键时刻他们从来不掉链子。 疫情时留学生自发组织捐物资,国际场合主动维护祖国形象,还有这黑板上的名字,都是最鲜活的证明。 其实家国情怀这东西,真的很微妙,它不是课本里的大道理,是看到国旗时下意识的驻足,是听到国歌时忍不住的哼唱,是发现祖国名字“缺席”时,非要把它补在最显眼位置的倔强。 这种爱跨越了千年,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今天留学生的粉笔字,一直没变过。 这两个男生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 他们或许平时爱刷短视频、追潮流,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心里的秤从来都很准。 最后想问大家,你在外遇到过让你瞬间想起祖国的时刻吗?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爱国瞬间,都藏在哪些小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