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中国的国际战略一直强调独立自主,在任何国际事务中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搞阵营对抗,也不轻易卷入别国的博弈。 中国高度重视与俄罗斯、伊朗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而非单方面的“托底”或“兜底”。如果某些国家把中国视作一张“保险单”,那显然是对中国战略定力的误判。 以俄乌冲突为例,国际社会的焦点一度聚集在中国是否会“站队”。中国始终呼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这场冲突中,中国没有被裹挟,也没有被期待所绑架。反观俄罗斯国内一些舆论,却出现了对中国不够“积极”的质疑,甚至将中国的克制解读为冷漠。这种情绪的背后,正是前述那位俄罗斯专家所说的“错觉”在作祟。 伊朗的情况也类似。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伊朗多次希望中国在联合国和国际事务中为其“出头”。 中国确实一直支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伊核问题,也在多个场合呼吁美伊恢复对话,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为伊朗的所有战略选择买单。任何国家,都应当为自己的国际立场负责,而不是期待他国“兜底”所有后果。 这种错觉一旦形成,往往会导致战略误判。若俄罗斯或伊朗在外交、军事决策时,高估中国应尽之“义务”,便可能贸然行事。如此一来,极易给地区局势徒增紧张,致使局势陷入不必要的不稳定状态。 而当这些后果出现时,舆论风向又可能迅速翻转,将责任推向中国,这种心态在某些国家的媒体中并不少见。 从中国角度来看,坚持战略定力,始终不被外部期待所绑架,是当前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 中国重视与所有国家的合作,也乐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某些国家的无条件支持。 尤其是在全球格局越来越复杂的当下,每一个行动都需要精准的判断与清晰的边界感。 那位俄罗斯专家的话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罕见地揭示了某些国家在国际博弈中对中国角色的误判。 这种误判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战略判断,也可能对中国带来额外的压力与误解。而中国最需要做的,是继续明确自己的立场,不被情绪裹挟,不被幻想驱动,坚守自身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平衡点。 合作可以持续,但前提是清醒。支持可以提供,但基础是相互。任何国家都不应把中国当作一个可以随时“提款”的朋友,在国际事务中更不能以“你不帮我,敌人就来找你”作为威胁。这种心态既不成熟,也不现实。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互动阶段。不是谁靠近中国,中国就必须义无反顾;也不是谁疏远中国,中国就要翻脸如翻书。 大国之间的互动,有其节奏与逻辑,更有其原则与底线。正是这些底线,构成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稳健而可靠的形象。 他们越是期待中国承担责任,越应当反思自己在合作中的担当与分量。中国愿意伸出手,但不会被牵着走。中国愿意做朋友,但不会做提款机。清醒的合作,才是走得远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