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台湾永远不会在被分出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海峡填平,将台湾直接与大陆版块连成一体。 台湾海峡从地图上看,就横在福建和台湾岛中间,全长大概370公里,形状像个漏斗,北边窄南边宽,平均宽度180公里,最窄的地方在新竹南寮到福建平潭之间,只有126公里。 水深方面,大部分地方平均不到50米,北部60到80米,南边能到70米至160米,最深点在高雄西南超过1000米。 不过浅滩挺多,比如澎湖附近那片8800平方公里的区域,水深三四十米,东部不到20米,最浅才8.6米。要是海平面降100米,好些地方直接就能连上陆地了。 这数据一摆出来,就有人琢磨,用填海技术把浅处连起来,建条坝或路,直通两岸。 中国基建实力强,南沙人工岛就是例子,从2013年起,吹填了7座岛,美济岛最大5.66平方公里,渚碧岛4.3平方公里,永暑岛2.8平方公里。 这些岛不光面积大,还建了机场和设施,形成防御网,连接西沙永兴岛,支持南海巡航。其他如华阳岛、南薰岛虽小,也成战略点。 工具上,天鲸号和天鲲号是主力,天鲸号2014年连续作业200多天,吹填1000万立方米。天鲲号每小时挖6000立方米,挖深35米,是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还去阿联酋干活。 填台湾海峡浅滩,估算需5亿立方米土方,以这些装备,技术上没大问题。但实际操作不光是挖沙喷上去那么简单,得考虑一堆现实因素。 海峡面积9万平方公里,平均深60米,要全填平得3360立方公里土,相当于6颗灭绝恐龙的小行星体积。这不是小工程,得从陆地运沙或海底取材。 陆运距离远,效率低,海底取又可能伤地基,绞刀挖时崩裂岩层,导致不稳。时间上,几年都未必够,船队轮流干,维护也费劲。成本更吓人,初步算数万亿元,远超收益。 南沙永暑礁6亿土方就耗736亿,台湾海峡得超5000亿,后期维护和生态修复还得加钱。 海峡资源丰富,是重要渔场,底部有油气和矿石。填海会改海流,鱼群迁徙断,珊瑚礁埋没,海水浑浊影响产卵。中华白海豚、绿海龟等濒危物种栖息地没了,恢复得几十年,有些损失永久。 围填海加剧近岸污染,经济鱼虾蟹贝产卵场消失,渔业遭重创。台风季风常来,海峡风浪大,填埋得高出海平面20-30米才稳,生态破坏更严重。 周边国家还会抗议,舆论压力不小。航运上,海峡连东海南海,是便捷通道,货船能源船密集。日本韩国依赖这线,填平后绕行增加油耗延误,国际贸易受阻。中国自家海运也麻烦。 综合看,填海理论行,实际意义小。利弊一比,弊端太大,不如想想其他路子。 与其全填,不如在浅滩吹填小岛,当桥墩架跨海大桥。岛建好,桥段连起,车辆直达,不挡船道。 岛上还能搞渔港或资源站,军事连南海东海,提升布局。北线方案从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全长135公里,结合沉管和钻爆隧道,成本4000亿左右。 人工岛辅助,设通风井,避开大面积生态破坏。东山陆桥方案用桥路岛复合,比纯桥或隧可行,在深水架桥,浅处填路,最浅填岛。 海底隧道也是选项,北京到台北高速。两岸盾构机推进,长度125-150公里,施工量是三峡或英法隧道的3倍。技术难点防高压渗透和地震,但比津轻海峡难度不高。 深中通道就是样板,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深圳到中山车程缩半小时。东隧西桥,主桥主跨1666米,海底隧道6.8公里,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 万顷沙互通是世界首座海域枢纽立交,实现多城便捷。这些经验,能帮台湾海峡方案避坑,成本低干扰小。 两岸互通是大事,回归后首要解决的事。填海听大胆,但代价高,不如桥隧务实。未来或许深中通道式集群工程,在海峡上落地,让人车船顺畅,生活更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