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心态还是没有摆正。这两天在英国访问的苏林,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个演讲。说世界的关键不在你站在哪一边,而在如何站稳。强调越南是独立自主国家,不是大国附庸。问题的关键是,你越南家的经济体系,在供应链是就是高度依附于中国的啊。当然,其市场则是高度依附于美国。脱离这个经济现实,而空谈独立是毫无意义的。 这说明,他们还是继续想玩中美两头吃的把戏。但是,美国搞全球关税,中国搞稀土管控,两者已经是针尖对麦芒。想继续战略模糊,不早日决断,吃亏的是你自己。 几个月前,范明政还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说世界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出口离不开采购国的支持。言外之意是,中国离不开越南的支持,因为越南对中国有千亿规模的逆差。显然,他是沿着美国的思路在拿捏中国。 苏林在牛津大学的这番话,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充满了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与决心。 这种姿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越南外交中引以为傲的“竹子外交”理论——根基牢固,身段柔韧,随风而动但不折断。 然而,华丽的辞藻和外交哲学,终究要经受冰冷现实的考验。越南的“根”,真的扎得那么牢固吗?它的“身段”,又真的能在当前这场狂风中保持柔韧而不被撕裂吗?这恐怕是个巨大的问号。 我们不妨把镜头拉回到越南的经济版图上。这些年,越南确实风头正劲,被誉为“新的世界工厂”,吸引了大量外资,尤其是那些寻求“中国+1”策略的企业。可这个“世界工厂”的成色究竟如何?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越南的制造业,特别是电子、纺织等支柱产业,其上游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机器设备,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从中国进口的。 工厂可以建在越南,但生产线上的“血液”却源源不断地从北方输送过来。这种供应链上的深度捆绑,不是靠几句独立自主的口号就能轻易斩断的。这就好比一个精装修的出租屋,看起来很漂亮,但水电煤气的主阀门都握在房东手里。 再来看另一端,越南的商品最终要卖到哪里去?答案不言而喻,美国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从服装鞋帽到智能手机,越南的经济增长引擎,很大程度上是靠美国消费者的需求来驱动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循环:从中国进口原料和半成品,在越南加工组装,然后贴上“越南制造”的标签,远销到美国去。 这个模式在中美关系相对缓和时,是越南的黄金机遇。可如今,美国高举关税大棒,搞所谓的“友岸外包”,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对特定国家的依赖。 越南作为这个链条上的一环,随时可能因为美国的政策调整而遭受池鱼之殃。当房东和最大的客户闹掰了,租客的日子能好过吗? 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双重依赖,让越南的“战略模糊”空间被急剧压缩。苏林所说的“如何站稳”,前提是你得有自己坚实的土地。 可现在的情况是,越南一只脚踩在中国的供应链上,另一只脚踩在美国的市场上,而这两块土地正在发生剧烈的板块碰撞。 它想保持平衡,难度可想而知。更值得玩味的是范明政几个月前的表态,他拿着对华贸易逆差说事,暗示中国离不开越南市场。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是在为自己增加筹码,但更像是一种误判。这千亿逆差里,有多少是越南本土创造的附加值,又有多少是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的体现? 如果中国真的调整供应链,或者在某些关键领域,比如稀土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上稍微收紧一下,越南的制造业会面临怎样的冲击,恐怕不言而喻。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谈判桌,而是赤裸裸的利益计算。当大国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它们对于中间地带的争夺和施压只会越来越强。 美国希望越南能成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而中国则希望越南至少能保持中立,不要成为对手的棋子。 越南想两边都不得罪,两边的好处都占,这种“两头吃”的把戏在短期内或许能捞到一些实惠,但长远来看,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当中美这两个巨人真正开始正面角力时,任何试图保持绝对中立的国家,都可能被迫选边站,甚至被双方同时挤压。 到那时,再谈“站稳”,恐怕已经没有站稳的地方了。越南的困境,其实是许多中等强国在当前动荡格局下的缩影,它们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