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提到俄罗斯的正规军,人们往往会想到其庞大的规模、先进的装备和深厚的作战底蕴,几十万兵力足以构成强大的作战集群,为何却在俄乌冲突中退居二线?答案藏在俄罗斯对国家安全底线的坚守中。 俄乌冲突从最初的快速推进,逐渐演变为长期消耗战,而俄罗斯面临的潜在威胁远不止乌克兰一个,北约在东欧持续增兵、周边地缘局势复杂,这些都要求俄罗斯必须留存一支未被消耗的正规军,作为应对突发风险的后手。 如果将几十万正规军全部投入乌克兰战场,一旦北约介入或其他方向出现安全危机,俄罗斯将陷入无兵可用的被动局面,因此,正规军的核心任务并非冲锋陷阵,而是守护本土安全、把控战略枢纽、应对高危场景。 在这种后手思维下,雇佣兵自然成为了填补战场缺口的最佳选择,他们既能承担前线作战任务,又不会消耗国家的战略储备兵力,让俄罗斯在长期冲突中始终保持战略灵活性。 战争本质上也是一场烧钱游戏,而俄罗斯在长期冲突中,必须精打细算每一笔军费开支,从经济成本来看,雇佣兵与正规军的性价比差距悬殊,成为俄罗斯选择前者的重要原因。 正规军的成本不仅包括日常薪资,还涵盖家属抚恤、退役安置、装备长期维护等隐性开支,一旦正规军出现伤亡,后续的抚恤与安置费用会随着战争延长不断累积,对本就承受压力的俄罗斯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雇佣兵采用合同制结算,酬劳按任务周期一次性支付,不涉及长期福利与安置成本,更重要的是,部分雇佣兵自带装备,进一步降低了俄罗斯的装备补给压力。 以俄乌冲突中的拉锯战为例,一场战役往往需要投入大量兵力反复争夺,人员损耗极大,如果使用正规军,每一次伤亡都是对国家军事资产的重大消耗。 而雇佣兵作为可灵活调配的消耗品,既能满足战场需求,又能大幅降低长期军费负担,成为俄罗斯应对消耗战的经济选择。 在现代战争中,舆论战的重要性不亚于正面战场,俄罗斯将冲突定义为特别军事行动,其核心目标之一是避免国内舆论反弹与国际社会过度施压,而正规军与雇佣兵在舆论层面的影响差异,成为俄罗斯选择后者的关键考量。 在国际层面,使用雇佣兵能减少俄罗斯与西方的直接对抗风险,如果大量正规军在乌克兰战场出现伤亡,西方媒体会将其渲染为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溃败,进而加大对俄制裁与舆论指责。 而雇佣兵的存在,让俄罗斯在国际舆论中拥有了更多解释空间,西方难以将雇佣兵的行动直接等同于俄罗斯政府的官方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际社会对俄的施压强度,为俄罗斯争取了更宽松的外交环境。 俄乌冲突进入拉锯战后,战场战线长达上千公里,对兵力的需求持续增加,俄罗斯正规军虽有几十万兵力,但受限于扩编周期、训练强度与装备补给,难以快速覆盖所有战线,人力缺口逐渐显现,而雇佣兵的多元来源与快速动员能力,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俄罗斯雇佣兵的来源极为广泛,既有退役的俄军士兵,他们熟悉战术打法,能快速适应战场,也有来自古巴、尼泊尔、中东与非洲的外籍人员,他们大多有实战经验,且对酬劳要求相对较低。 这些雇佣兵的合同期通常为6-12个月,可根据战场需求灵活招募与调配,前线需要攻坚时,能快速集结雇佣兵组成突击部队,战线稳定后,又可及时解散,避免兵力闲置。 以巴赫穆特战役为例,瓦格纳雇佣兵作为主力承担了最艰苦的攻坚任务,他们凭借灵活的战术与顽强的作战风格,逐步控制了市区核心区域,而在战役结束后,瓦格纳雇佣兵顺利将阵地移交正规军,实现了兵力的无缝衔接。 这种“雇佣兵冲锋、正规军接管”的模式,既解决了前线人力不足的问题,又避免了正规军被拖入高强度消耗战,让俄罗斯在兵力调配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当我们拆解完俄罗斯使用雇佣兵的多重逻辑后会发现,弃用几十万正规军而偏爱雇佣兵,并非俄罗斯的无奈之举,而是结合战场现实、国家利益与长期战略的最优选择。 俄罗斯的选择,本质上是大国博弈中的务实权衡,用雇佣兵承担高风险任务,既能维持战线稳定,又能留存正规军应对潜在威胁,既能降低经济与舆论压力,又能灵活适配战场需求。 这种以雇佣兵为先锋、正规军为后盾的模式,不仅让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站稳了脚跟,更体现了其在复杂地缘格局中稳中求进的战略智慧,毕竟,在一场长期战争中,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掌控战局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