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从2018年开始的中美经贸摩擦,到近几年在高科技、产业链、地缘政治等多领域的摩擦升级,中国早已不再将美国的施压视为短期战术,而是将其纳入了战略全局考量。 这种认知转变不是凭空出现的。2018年关税战打响时,不少人还觉得美方只是短期施压。但随着时间推移,美方动作不断升级,中国社会慢慢看清了局势。大家都意识到,这种压力不会轻易消失,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应对的第一步,就是把美国以外的市场做扎实。高盛的策略师付思发现,自2018年起,中国对非美国市场的出口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5%。上市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也从当年的14%涨到了现在的16%。 这些增长不是空话。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9.6%,对非洲出口增速更是高达19.5%。9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27%,但对东南亚、非洲的出口分别增长15.6%和56.4%。这些新兴市场撑起了出口的半边天。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联系更紧密。2024年,双方货物贸易额达到22.1万亿元。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这一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比例已经升至51.7%。像阿里巴巴、比亚迪这些中国领军企业,都在往东南亚等地布局,那里的年轻消费群体很有吸引力。 接着科技自主可控的步子迈得更坚定,美国对芯片产业的封锁,反而倒逼中国企业拿出了真本事。韩国专家的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高集成低阻抗存储、人工智能芯片等四大领域已经全面领先韩国。 而中芯国际没有EUV光刻机,就深挖DUV设备的潜力。通过技术迭代,企业把193纳米波长设备推向7纳米节点,良率从2024年的40%飙升至70%。华为昇腾系列芯片的晶体管密度达到1.5亿每平方毫米,功耗还能降低30%,完全能支持服务器训练需求。 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也在提速,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超过50%。北方华创的设备能取代进口,宇量昇的DUV测试良率甚至达到90%。长江存储已经能规模出货267层NAND芯片,设计产能还在往300层突破。 更关键的是,国内经济的底盘被扎得更稳。中国外贸已经连续8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达到33.61万亿元,其中出口19.95万亿元,增速7.1%。 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在升级。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达到60.5%,“新三样”等绿色产品增速都在两位数。8月份,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等碳减排设备的出口额创下200亿美元的纪录。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官方和民间都明白,“双循环”不是要关起门来。中国敞开大门欢迎合作,但也做好了别人不给开门的准备。美国的外部压力确实带来了挑战,但这种压力也成了倒逼发展的动力。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建供应链,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攻关技术,普通人在消费市场撑起内需。这些行动都在证明,把压力当恒定参数,中国照样能把发展这条路走宽。 来源: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