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大花”三个字,差点把《伪装者》的大姐换走。 2015年,投资方要热度,靳东却要刘敏涛——一个离婚多年、试镜时连助理都没带的“过气女演员”。 镜头里,她那句“我请求参加战斗”一出口,弹幕直接刷屏:这姐把家仇国恨全咽在喉咙里。 播出后,刘敏涛白玉兰提名,观众把“明镜”剪成年度泪点合集,流量花的粉丝也悄悄删了之前的抵制帖。 更现实的是,资本算不过观众。 《伪装者》收视率破2,广告商追加预算;接着《琅琊榜》《大江大河》沿用同一套“戏骨+好剧本”,豆瓣评分一路飙到9+。 广电总局2022年报告直接点名:去流量化剧集的口碑收益,比纯流量剧高37%。 靳东后来自己当制片人,开机第一句话仍是“先选对的,不选贵的”。 刘敏涛翻红后也没走“流量回炉”老路,2023年还在《女士的品格》里演职场妈妈,弹幕这回刷的是“信她就能信角色”。 戏结束了,账却算得清清楚楚: 观众先被好演技打动,再用钱包投票,平台数据又反过来劝退“天价片酬”。 一条由演员、观众、平台拼成的闭环,把“靠人演”三个字写成了行业生存法则。 所以,当下一部剧还在纠结“要不要顶流”时,答案其实早被明镜那身墨绿旗袍钉在屏幕上了—— 戏好不好,终究靠人演,流量只是背景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