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斯塔默最近干了两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儿! 一个是直接卡死了我国驻伦敦新使馆的项目审批,另一个是无视现实地要求我国别再买俄罗斯石油。 这两件事凑到一起,别说华人留学生看不懂,连不少英国本地人都在吐槽这操作实在太迷。 先说说使馆那档子事,这可不是临时起意的刁难,早在2018年咱们就花了2.55亿英镑,在伦敦市中心皇家造币厂附近拿下了一块地,初衷特别实在,就是想把分散在五个不同地点的办公点整合到一起,办事效率能高不少,也能更好地服务当地华人。 按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外交馆舍建设需求,符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里东道国该为派遣国提供便利的规定,可偏偏就是这么合理的事,被伦敦塔区议会各种花式刁难。 一开始说咱们的设计破坏历史风貌,可那片区域之前也有新建建筑,也没见这么苛刻;后来又扯什么可能引发数据泄露,再到最后干脆抛出“存在间谍渗透风险”这种没影的理由,简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直到后来内幕曝光,大家才明白这背后根本不是什么审批问题,而是斯塔默政府看美国脸色办事的结果。 2025年6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直接给斯塔默打了通威胁电话,明说要是批准中国新使馆项目,美国就终止和英国的情报共享,还要加征50%的钢铁关税。 这通电话的威力立竿见影,第二天伦敦塔区议会就全票否决了咱们的申请,把“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姿态摆得明明白白。 更讽刺的是,斯塔默后来还嘴硬说“不会屈服于任何人的压力”,可这前后脚的反转实在太打脸。 更有意思的是,英国自己在北京的使馆想扩建时,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嫌上世纪50年代建的老馆舍破旧,想拆了建个带玻璃幕墙和空中花园的增高版大楼,方案一递上来就催着中方审批。 结果因为不符合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历史风貌要求被驳回,这时候他们倒忘了自己当初是怎么刁难中国使馆的,合着他们的老建筑是宝贝,咱们整合办公点的合理需求就成了“安全隐患”,这双重标准玩得真是溜。 再说说要求咱们别买俄罗斯石油那事,就更显得无视现实了。先摆组实打实的数据,2024年咱们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有1.08亿吨,占到了全年进口总量的19.6%,通过管道进口的天然气更是达到310亿立方米,占进口总量的40%,这些能源合作都是中俄企业之间正常的商业往来,而且有东西线多条油气长输管道做保障,稳定又可靠。 斯塔默喊着让咱们停购,可他压根没想想,这么大的进口量,要是突然停了,缺口怎么补?总不能让咱们放着稳定的供应源不用,去买更贵的其他地区石油吧? 再说了,英国自己对俄罗斯石油的态度也没多硬气,之前还不是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后来跟着美国搞制裁,冻结了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在英的所有资产,甚至连给俄罗斯“影子船队”承保的保险公司都要打压,可制裁的结果呢? 俄罗斯石油公司光是2024年就给克里姆林宫贡献了超过4000亿人民币的税收,占俄全国原油产量近一半,人家的能源出口根基压根没被撼动,反倒是英国自己,转头去买美国的高价石油,国内油价涨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时候倒有闲心管别人的能源采购了。 其实斯塔默这两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把英国“脱欧后没了主心骨,只能抱美国大腿”的底色暴露得干干净净。脱欧之后,英国在经济和战略上都越来越依赖美国,斯塔默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更是把亲美路线走得坚定不移。 就像卡使馆项目,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为了讨好美国,毕竟特朗普的威胁摆在那,比起和中国的外交便利,斯塔默显然更怕得罪美国。而要求停购俄罗斯石油,也是跟着美国的制裁大合唱,想靠这种方式刷存在感,证明自己是美国的“铁盟友”。 可他忘了,中国不是英国的附庸国,咱们的外交馆舍建设有国际法撑腰,能源采购更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 更打脸的是,英国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已经开始自食恶果,中国对英直接投资下降了40%,稀土供应、清洁能源合作都陷入停滞,就连英国牛肉出口到中国的许可申请都被推迟了,好好的合作机会就这么被斯塔默的“讨好式外交”给搅黄了。 说穿了,要是英国一直抱着这种“看美国脸色办事”的心态,怕是在国际上的路会越走越窄,毕竟现在的世界早不是谁能随便指手画脚的年代了,想一边从中国市场捞好处,一边又在政治上使绊子,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