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今天(北京时间10月3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稀土问题。 贝森特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31 14:30:21

美国财长贝森特今天(北京时间10月3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稀土问题。 贝森特:中国曾表示要对全球稀土资源实行许可制度。而作为自由世界领袖的特朗普总统却让这项政策推迟了一年。 福克斯新闻主持人英格拉姆:一年后会发生什么? 贝森特:我们会回到谈判桌前,然后再次推迟。 只能说,美国财长贝森特那句“回到谈判桌前再次推迟”,听着像底气十足的战术宣言,实则暴露了美西方在稀土博弈中的真实处境——不是不想摆脱依赖,是真没那个速战速决的本事。 所谓特朗普让中国稀土许可制度推迟一年,与其说是“领袖魄力”,不如说是中国给了彼此缓冲的空间,毕竟真要动真格,最先慌的未必是中国。 这场较量的核心很明确,就是看美西方搭稀土产能的架子快,还是中国闯高端芯片的关口快,而从目前的布局和进度来看,美西方的“摆脱依赖”更像一场耗时耗钱的持久战,中国这边反倒显得稳扎稳打。 先看美西方急着重构的稀土供应链,喊了这么久的“去中国化”,实际进展却满是尴尬。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可不是靠政策临时拿捏的,而是实打实的产业硬实力撑起来的,全球69%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和90%以上的精加工产能都攥在手里,尤其是军用和新能源必须的稀土永磁材料,中国产量占比更是高达91.62%,从挖矿到加工再到做成能用的零件,全产业链闭环早就形成了。 美西方当然知道症结在哪,去年特朗普和澳大利亚总理签了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搞“澳大利亚开采-美澳加工-西方供应”的模式,看着阵仗很大,可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坎。 澳大利亚确实有矿,西澳的Mount Weld矿品位全球顶尖,吸引了全球近一半的稀土勘探投资,但挖矿只是第一步,提纯加工才是真正的技术门槛。 美国给澳企Lynas投了2.58亿美元,让它在德州建重稀土精炼厂,可计划要到2026年才开工,2028年才能商业化生产,这前前后后又是好几年的等待。 美国自己最大的稀土企业MP Materials重启了加州的山口矿,看着热闹,可重稀土分离能力基本为零,轻稀土纯度也只够99.9%,92%的精矿还得乖乖运到中国来加工,相当于把半熟的食材运过来借锅炒菜,最后再花高价买回去。 更有意思的是美西方的“钞能力”刺激,五角大楼给钕镨磁铁设了每公斤110美元的底价保证,这几乎是现货价的两倍,就差直接给企业送钱了,可即便这样,产能建设还是慢得磨人。 澳大利亚另一家企业Iluka投资建的精炼厂,要到2027年初才能运营,算下来从投资到投产整整花了三年多。 反观中国,早就过了靠低价竞争的阶段,现在抓的是技术和产能控制,就算美西方挖再多矿石,没有提纯加工的核心技术,照样变不成能用的材料。 有测算显示,如果中国真的中断稀土供应,美国F-35战斗机生产线最快6个月就得停工,一年半后10架里可能只有3架能起飞,福特汽车就因为稀土短缺关过芝加哥工厂,欧洲电动车厂也闹过停产危机。 这些实打实的教训,美西方不可能不清楚,所以贝森特才会说“再次推迟”,本质就是在等自己的产能落地,可这等待的时间,恰恰是中国的缓冲期。 再看芯片这边,中国的进展可比美西方的稀土产能靠谱多了。所谓成熟制程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可不是空口吹牛,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和产能撑起来的。 现在汽车、家电、物联网设备用的大多是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中国企业早就站稳了脚跟,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产能常年处于满负荷状态,光是28纳米工艺的月产能就达到几十万片,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 前两年全球汽车芯片短缺的时候,不少车企都找中国芯片企业救急,比亚迪半导体的车规级芯片直接供应自家车企,还能给其他品牌供货,这就是成熟制程产能充足的底气。 在先进制程上,中国也没停下脚步,虽然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中芯国际的N+1工艺早就量产,性能接近7纳米,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已经能满足不少高端设备的需求,而且还在持续迭代。 两边这么一对比就很清楚了,美西方重构稀土供应链是从零开始补短板,既要建矿又要建厂,还得攻克提纯技术,没有十年八年根本成不了气候,澳大利亚矿业工程排名全球靠前,有技术有资源,可建个精炼厂都要三年以上,更别说整个供应链的整合。 中国则是在现有优势基础上升级,成熟制程已经稳住阵脚,先进制程按部就班突破,相当于在跑存量优势的同时追增量突破。 贝森特说的较着劲,本质就是美西方在赌自己能先补全稀土短板,而中国在赌能先突破芯片瓶颈,可从目前的进度看,美西方的稀土产能还在画饼阶段,中国的芯片已经能端上餐桌了,这场较量的节奏,其实早就悄悄偏向了中国这边。

0 阅读:61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