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这一系列新的管控措施远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不久前,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冻结了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在本地的资产,这等操作无疑打破了国际商业合作的平衡。 其实不止荷兰,包括美国在内的某些西方国家,多年来在芯片和高端制造领域早就对中国施加过类似甚至更苛刻的技术封锁,明明他们先动手,如今倒把中国的应对举措渲染成胁迫,这种双标做派,实在令人不服。 说白了,稀土是现代科技的命脉,光刻机,没有中国稀土,高精度定位系统就难以运转,以往管控不严、漏洞百出,不乏利用第三国中转和规避管控的招数——稀土藏塑料模特、混在瓷砖胶里的荒唐事层出不穷,显然管理必须升级。 这回新规出来后,除了堵死走私和中转漏洞,更在出口每个环节装上了探头,谁要用、用多少、用来干嘛,一查到底不留死角。 哪怕只含0.1%的中国稀土也得上报,出口前必须详细交底,一方面,确保稀土不流向敏感领域,另一方面,也让所有企业明白中国资源不是随便拿的。 荷兰作为全球光刻机产业的重要一环,难免第一个感受到压力,像阿斯麦这种企业,之前习惯于以较低成本大量采购中国稀土材料,如今每一笔订单都需要逐项审批,成本上去了,周期长了,要想完全绕开中国,基本是天方夜谭。 欧盟也清楚本地稀土产业难有突破,环保和成本两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这些困境决定了短期内他们离不开中国这个最关键的资源供应方,现实就是这样,资源谁掌握主动权谁说了算。 当前,这场管控风暴已不仅仅是经济博弈,中国这一次不再只是资源提供者,开始设定规则,重塑全球产业链,过去我们低价输出稀土,话语权却在别人手里,结果被动被割韭菜。 现在我们通过严格管控,把定价权和分流权掌握在手,既防止资源外流,又保障国家战略利益不受威胁。 稀土交易变得透明合规,也让那些灰色操作没了生存空间,以前钻漏洞、跨国倒手的事儿现在都玩不转了,管控越严,规则越明,产业链才更健康长远,这不是锁门,而是让大家都按规矩办事,一个公平的市场才可能持续稳定。 未来不只稀土,还可能有更多核心资源纳入严密监管,这不仅保护中国利益,也促使全球合作回归公平,在这件事上,西方国家习惯于自己定规则,现在中国主动出牌,他们有点不适应是必然的。 但公平竞争靠的是尊重而不是双标,只有这样,全球产业链才能持续进步,少些掠夺,多些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