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他信,就连老百姓都翘首以盼,甚至当地媒体都天天吹 “这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可谁能想到,这饼画得越大,最后摔得越惨。 2021年的立陶宛街头,处处洋溢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期待,当地媒体《立陶宛晨报》的头版天天被半导体革命来了的标题占据,街头巷尾的民众茶余饭后讨论的都是未来家门口就能拿到半导体行业的金饭碗。 就连总统瑙塞达都手持芯片工厂规划图,在公开场合激动宣称这是立陶宛的第二次独立,彼时的立陶宛人坚信,一场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黄金机遇正在降临。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美国商务部与台积电、美光代表带来的一则承诺,五年内投资150亿美元,在立陶宛建五座芯片封装测试厂,创造3.5万个高薪岗位。 要知道,立陶宛全国仅280万人口,3.5万个岗位意味着每80人中就可能有1人捧上铁饭碗,这样的诱惑足以让整个国家陷入狂欢。 为了抓住这所谓的机遇,立陶宛政府更是卯足了劲,连夜修改投资法,给出十年免税、免费提供工业用地的重磅优惠,砸下25亿欧元修建公路、建设变电站,只为给芯片工厂铺路。 可鲜少有人注意到,这份看似美好的承诺背后,藏着致命的隐患,此时的立陶宛,正因为此前与中国关系遇冷,悄然关上了通往庞大中国市场的大门。 当时的立陶宛,似乎完全忘记了中国市场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2020年,立陶宛奶酪行业对华出口1.2万吨,木材行业仅克莱佩达港半年就对华出口78万立方米木材,这些数据支撑着不少家庭的生计。 但在芯片黄金梦的裹挟下,立陶宛选择了放弃与中国的务实合作,一门心思扑在美台的承诺上,民众们翘首以盼,期待着工厂建成后生活水平的飞跃,却没料到,这场热闹的狂欢,不过是一场精心绘制的大饼。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当初的黄金机遇不仅没有落地,反而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2025年,立陶宛人等来的不是鳞次栉比的芯片工厂,而是无限期搁置的通知, 台积电从未提交过设备清单,美光也只派过顾问团队匆匆考察一圈,最后用一句全球芯片产能过剩就轻飘飘地打发了这个满怀期待的国家。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承诺建厂的企业,转头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2024年,英特尔在大连扩产,台积电南京厂加建生产线,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有条不紊,对比之下,立陶宛的遭遇更显滑稽。 而立陶宛为这场幻梦付出的代价,早已渗透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奶酪厂里,1.5万吨滞销的奶酪堆积如山,工人无奈之下只能接受用奶酪抵扣工资,克莱佩达港的原木堆积成海,伐木工人举着还我工作的牌子走上街头抗议。 宏观经济数据更是一片惨淡,GDP增速从2021年的5.5%跌至2023年的-2.3%,失业率从6.8%飙升至14.2%,2023年首都维尔纽斯等地区更是有12万人被迫出国谋生,相当于每23个立陶宛人中就有1人背井离乡。 为了支撑对美台投资的期待,政府大举借债,2024年债务占GDP比重已逼近欧盟60%的红线,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甚至削减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直到2025年,这场持续四年的幻梦才终于让立陶宛清醒过来,3月,《立陶宛商业报》的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被美台骗了,76%的人觉得跟中国闹翻是世纪错误。 经济部长在公开场合坦言:“当初以为抱上了大腿,现在看来,就像嚼甘蔗,没尝到甜味还硌掉了牙。” 幡然醒悟的立陶宛开始偷偷派代表团洽谈恢复对华贸易,可当他们在2025年3月勉强达成共识时才发现,中国市场早已被其他国家抢占。 波兰奶酪对华出口比立陶宛巅峰时期多了30%,德国木材商接手了原本属于立陶宛的订单,立陶宛想要重回中国市场,难度已然倍增。 从当初的黄金幻梦到如今的惨痛醒悟,立陶宛用四年时间明白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虚无缥缈的承诺终究抵不过实实在在的合作。 当初为了一场不切实际的期待与中国交恶,如今在尝尽苦果后终于承认错误,只是这份醒悟来得太晚,付出的代价也太过沉重。 这场闹剧也足以警示,在国际合作中,唯有务实前行,珍惜真正的合作伙伴,才能实现长远发展,靠画大饼支撑的幻想,终究会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用户10xxx86
菠萝三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