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铸忠魂:杨靖宇将军与东北抗联的绝地血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名

宁静也致远 2025-11-02 01:49:12

白山黑水铸忠魂:杨靖宇将军与东北抗联的绝地血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原名马尚德的河南青年杨靖宇临危受命,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他将名字改为“靖宇”,取自朝鲜语“驱逐外敌”之意,立誓收复东北。1932年秋,他在吉林磐石红石砬子山建立根据地,颁布著名战斗原则:“对群众有伤害的战斗不打”。游击队每歼敌缴获物资,必分予百姓,由此织就抗联与群众血脉相连的密网。密林中建设的医院、被服厂和报社,成为东北抗日力量的造血中枢。 1939年冬,日伪军重兵封锁长白山区,以“篦梳战术”围剿抗联。时年35岁的杨靖宇率第一路军孤悬敌后,连续47天与敌交锋47次。敌酋岸谷隆一郎在作战记录中惊叹:“此敌对战机的把握堪称完美!”杨靖宇独创的游击战法“三大绝招、四快、四打四不打”,令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伤亡惨重。冰封密林里,他用口琴为战士吹奏《国际歌》,胃袋装草根树皮仍笑称“革命如篝火,大雪封山终会暖”。 1940年2月23日,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弹尽粮绝的杨靖宇单枪独战600追兵。敌档案记载,最后一次劝降时他怒吼:“中国人都投降,还有中国吗!”16时30分,三颗子弹穿透他的胸膛。日军剖验遗体时骇然发现:将军胃中仅余枯草棉絮。叛徒程斌晚年在供述中忏悔:“他本可活,却为让百姓相信共产党还在抵抗……” 如今,杨靖宇支队战旗高扬于强军征程。这支从马背密营走出的部队,已转型为重装合成旅,参与汶川抗震、国际维和等任务,被授予“军事训练先进旅”称号。通化靖宇陵园内,将军之孙马继志凝视烈士名录墙——12位留下化名的勇士与将军并肩:马班长、王大眼珠子、喇叭匠……他们同叫“靖宇”,共筑民族脊梁。

0 阅读:3
宁静也致远

宁静也致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