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

百日依山尽 2025-11-02 17:41:05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富士康崩得也太突然了!郭台铭恐怕做梦都想不到,那个曾靠着大陆工厂 24 小时灯火通明撑起的代工帝国,如今像被扎破的气球般迅速泄气,曾经的风光说没就没了。9 月底衡阳工厂正式关停的消息,不过是这场崩塌的冰山一角,更刺眼的是南宁园区里空荡荡的车间,那里曾挤着 5 万名工人,现在只剩零星保安在巡逻。 衡阳的这家富士康子公司可不是小作坊,作为鸿超准产品事业群的重要基地,它注册资本高达 3800 万美元,专做精密模具和自动化设备零件,在衡阳白沙洲工业园扎根十三年,一度是当地的税收大户和就业支柱。 但 8 月 28 日的一纸通知彻底打破了平静,公司直白地承认 “无足够订单支撑运营”,决定 9 月 30 日停止运营,236 名员工要么转去武汉、深圳的厂区,要么领补偿金离职。有老员工记得,三年前车间里还需要靠机器人辅助才能应对订单高峰,如今设备蒙着防尘布,连照明都只开了一半。 这场崩塌早有伏笔,郭台铭当初押注的 “东南亚转移” 战略,反倒成了加速溃败的导火索。2021 年富士康高调宣布砸 100 亿美元在印度建厂,计划把部分 iPhone 产能迁过去,目标是 2025 年底实现印度 iPhone 产量翻倍。 可现实远比计划骨感,2023 年和印度 Vedanta 集团的半导体合资项目因进展太慢被迫退出,2025 年初又暂停向印度派遣大陆工人,改用成本更高的台湾员工,光是人力成本就比预期涨了 40%。 更要命的是,印度工厂的良品率始终上不去,有供应链数据显示,其 iPhone 组装合格率比深圳工厂低 17 个百分点,苹果自然不敢轻易转移核心订单。 大陆市场的变化更是给了富士康沉重一击。曾经靠着 “低 GDP 劳动力” 支撑的代工模式,随着经济发展难以为继,郭台铭早年布局的自动化转型没能跟上节奏。 早在 2006 年,富士康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2015 年大陆工厂已有 5 万台机器人上岗,2016 年更是通过机器换人削减了 6.4 万员工。但到了 2025 年,CEO 刘扬伟在演讲中不得不承认,单纯的机器人替代已不够,生成式 AI 与智慧机器人的结合才是解方,可此时富士康的智能化改造进度已落后于本土代工厂。 更关键的是,客户和市场都在悄然变心。苹果作为最大客户,一边试探东南亚产能,一边也在培养本土供应商,而大陆品牌的代工订单更多流向了更灵活的本土企业。 与此同时,富士康在大陆享受多年的政策红利逐渐消退,有网友戳破真相:“吃了十多年免税优惠,到期就想换地方继续薅羊毛,可市场不答应了。” 曾经靠着规模效应压低成本的优势,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订单流失的双重打击下荡然无存。 有意思的是,郭台铭的态度也曾反复摇摆。前几年还放话 “若苹果需要可撤出大陆”,2022 年又赶紧澄清没有撤离打算,2025 年眼见东南亚布局碰壁,又想重新加码大陆市场,可时机早已错失。 那些曾被视为 “护城河” 的庞大厂区,如今成了沉重的包袱 ,深圳龙华基地虽还在运转,但产能已缩减三成,郑州园区的旺季招聘海报,今年秋天根本没贴出来。 从衡阳工厂的关停通知到南宁园区的冷清景象,富士康的崩塌不是瞬间发生的意外。郭台铭押错的不仅是产能转移的方向,更是对市场变化的判断,他以为靠规模和客户绑定就能高枕无忧,却没料到劳动力结构会变、本土竞争会崛起、全球供应链会重构。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1131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