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宁夏小伙在中蒙边境出差时用150元买下一块“人面石”,没想到4年后经

一叶知大事 2025-11-02 22:55:23

1997年,宁夏小伙在中蒙边境出差时用150元买下一块“人面石”,没想到4年后经过鉴定,竟然有人用9600万收购......   当时任职于银川电视台的赵立云,对奇石的痴迷早已深入骨髓。   每到一个新地方,别人忙着处理公务、观光散心,他却总爱扎进特色集市,或是跑到石头扎堆的河滩、林间,一双眼睛像在沙里淘金,只为寻找那些带着自然印记的奇石。   石头上那些神秘莫测的花纹,总能给她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这种热爱无关功利,纯粹是源于对自然造物的敬畏。   1997年,赵立云跟随电视台拍火山纪录片的队伍来到阿拉善。   摄制组完成拍摄任务后,别人都在收拾行装准备返程,他却按捺不住寻石的心思,拉着几位同事驱车在戈壁滩上转悠。   同行的一位同事眼尖,捡到一块白乎乎的石头,上面的纹路像是天然雕刻而成,仔细一看竟酷似一张人脸。   可同行的人大多觉得这石头“瘆得慌”,看了几眼便随手扔回了沙堆。   唯独赵立云蹲在沙地上,盯着那块石头挪不开眼,越看越觉得它透着灵性,仿佛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他当即决定要买下这块石头,同事原本觉得只是块没人要的石头,连连摆手说不用给钱。   但赵立云坚持要付,他掏出150元塞进同事手里——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他一个月工资才600元,150元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家当,而且家里正攒钱准备买电视,这笔支出无疑让家人难以接受。   可赵立云有自己的想法,他怕日后这石头升值引发不必要的争执,更怕这份与奇石的缘分被轻易辜负。   带着这块石头回家后,赵立云像对待珍宝一般呵护。   他先用清水反复冲洗,细细擦拭掉每一粒沙尘,又专门动手锯了一块木座,将石头稳稳地摆在客厅里。   他给石头起了个贴切的名字——“岁月”。   之后的日子里,他常带着“岁月”参加奇石爱好者的聚会,每当听到朋友们惊叹的赞叹声,心中便满是满足。   “岁月”的名气也渐渐在收藏圈传开,不少石友专程上门拜访,只为亲眼看一看这块神奇的奇石。   四年时间一晃而过,“岁月”在赵立云家中静静伫立,而一场关于它价值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2001年,赵立云带着对“岁月”真实价值的好奇,专程坐火车前往北京,托人找到了故宫博物院的杨伯达副馆长。   几位权威专家围着石头仔细研究了两个多小时,又是触摸纹理,又是用仪器照射,最终得出的结论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这是一块形成于两亿年前的天然玛瑙奇石,品相全国独一无二,足以和现存的三大奇石平起平坐,估价高达9600万。   150元与9600万的巨大落差,足以让任何人动容。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不仅银川的街坊邻居炸了锅,连韩国的奇石同好者都专程关注,直言韩国市场上的奇石加起来都不及“岁月”值钱。   此后,各路收购者接踵而至:有人提着装满现金的皮箱上门,承诺当场付现;   有人开出优厚条件,愿意先付一半订金;   2003年,甚至有海外华侨托人带话,想用深圳的三套别墅换这块石头。   可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赵立云始终不为所动。   他的坚守,在很多人看来难以理解,甚至有人觉得他“傻”。   购置初期,妻子就因为这笔“无用”的支出差点和他翻脸,家里攒钱买电视的计划也因此搁置;   拒卖的决定更是让家庭矛盾升级,两口子为此吵得不可开交,险些走到离婚的地步,最后还是电视台领导出面劝和,说他这是给西北人长脸,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同事们也不解,觉得他放着到手的富贵不要,实在可惜。   但只有赵立云自己清楚,“岁月”早已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它陪着他走过人生的起起落落,见证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早已像“家里一口人”般不可或缺。   真正的收藏从来无关功利,对于痴迷奇石的人来说,这样的宝贝一辈子可能只会遇见一次,多少钱都换不来这份缘分。   后来,保险公司给“岁月”估值升至两亿,他依然不为所动,甚至早早计划好,等自己百年之后,就把“岁月”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0 阅读:8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3

用户10xxx73

2
2025-11-03 06:06

[赞][赞][赞]到处留心有商机。积腋成裘。

猜你喜欢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