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火化工说“用一个几千几万的盒子装骨灰是不值得的,家属能领到的骨灰只有一部分,

史叔温情 2025-11-03 11:10:48

一位火化工说“用一个几千几万的盒子装骨灰是不值得的,家属能领到的骨灰只有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在焚烧的时候已经随烟火窜到烟囱里了,每过一段时间烟囱都会堵起来,我们会掏出大量骨灰。其实领取骨灰的意义,也就是让后代表示一种孝道,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太当真。你买一个昂贵的骨灰盒,花大价钱办一场风风光光的葬礼,又买一个昂贵的公墓,其实并没有安葬死者的全部身体,甚至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有些可能是别人残余的骨灰。”   “哐当”铁棍捅进烟囱的瞬间,白色粉尘哗哗的往下掉。56岁的火化工老周(化名)往地上铺了块塑料布,弓着腰继续捣鼓,棍尖带出的碎屑里混着细小骨渣。   “瞧见没?家属以为领走的是全乎的骨灰,其实大半都在这儿呢。”他拍了拍工作服,袖口沾着的骨灰粉。   老周在殡仪馆干了十五年,经手过几千次火化。每天凌晨四点,他就提前把焚烧炉预热到 800℃。   “好多人觉得烧完能剩一整盒骨灰,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指着炉壁观察窗,“遗体进炉后,先烧衣服和肉,温度升到 1000℃时,骨头会裂开,细小的骨渣早跟着热气卷进烟囱缝了。”   每隔三天,老周都要清理烟囱。他搬梯子爬炉顶,掀开检修口,一股烟火味扑面而来:“你看烟道壁上,全是黏住的骨灰粉,每次都能清出两塑料桶。这些没被家属领走的,最后都混在一起,埋进集体安葬区。”   更让人意外的是,家属领到的“骨灰”也未必纯粹。老周说,焚烧炉每次用完,炉膛底部总会留些骨渣,就算用高压气枪吹,也难免有遗漏。   “上一个烧的是老人,骨头碎得细;下一个要是年轻人,残留的碎渣就可能混进去。” 他见过有人拿放大镜挑骨灰杂质,“其实挑也没用,炉膛里早混了好几种了。”   上周,张阿姨为老伴办葬礼,花两万八买了紫檀木的骨灰盒,又花十万买了山景公墓。火化时,她盯着观察窗哭红了眼,反复叮嘱 “要把骨灰收全”。   可老周心里清楚,前一天刚烧过一位胖胖的逝者,烟道里还留着不少骨灰粉:“她领走的那盒里,至少三分之一是之前残留的,只是肉眼看不出来。”   等张阿姨抱着昂贵的骨灰盒离开,同事打趣 “这盒子比沙发还贵,装的不全是她老伴的灰,冤不冤?” 老周没接话,默默把当天清理的烟囱灰装袋送去集体安葬区。   “干这行越久越明白,家属拼着买贵盒子、办大排场,图的是‘尽孝’的名声。   可逝者哪知道盒子是紫檀还是塑料的?”   他见过太多反差:有农村大爷去世,子女用五十块瓦罐装骨灰,埋在自家菜地,清明带把青菜、倒杯米酒;也有老板花五十万办葬礼,请乐队、摆流水席,买的水晶骨灰盒放公墓,一年到头没人扫。   “上次有个小伙子,用父亲生前的搪瓷缸装骨灰,埋在桃树下。这比上万的盒子实在多了。”   收工时,老周又检查了烟囱。他摘下手套搓洗:“常有家属问‘买贵盒子是不是更尊重逝者?’我总说,生前多陪老人吃顿饭,比死后买好盒子强。最后剩下的不是装灰的盒子,是活着的人心里的念想。”   就像老周常说的:“人来的时候光溜溜的来,走的时候留不下全乎的灰,太较真形式,反倒是忘了离别最该记挂的是什么。”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火化后骨灰存放   文|黑子 编辑|史叔

0 阅读:0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