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上海这遗产案也太让人唏嘘了! 未婚无后的张先生去世后,他的两位亲姐姐认为自己是血缘最近的亲属,便着手处理遗产,打算按常理分割,期间并未过多考虑常年照顾弟弟的外甥。 张先生卧病的几年里,日常陪护、就医取药、生活照料等琐事,大多是外甥在承担。而两位姐姐虽会时常探望,却并未参与太多实际照护。直到外甥在整理舅舅遗物时,从衣柜中发现了一份手写遗嘱,上面明确表示所有遗产归外甥所有。 这份遗嘱引发了争议,两位姐姐提出,遗嘱中“外甥”写成了“大外孙”,还有名字用字误差,认为遗嘱应属无效。但法院审理后认为,立遗嘱人文化水平有限,手写遗嘱的核心是真实意愿的表达,笔误并不影响效力,结合外甥长期尽孝的事实,最终判决遗嘱有效,遗产归外甥继承。 其实这起案件的关键,从来不是血缘远近,而是付出多少。亲情不该只停留在名分上,更体现在实打实的照料与陪伴中。法律支持尽孝者,既是对付出的认可,也是在传递“真心换真心”的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