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一年招5000博士!是战略雄心还是学历“通胀”? 上海交大2026年要招5000名博士,这数比哈佛的三倍还多,快赶上美国前20名校博士招生总和的三分之一。 这规模,放眼全球都显眼 搁以前谁能想到,一所高校的博士招生能这么“豪横”。2020年上海交大才招2500名博士,短短六年直接翻番,这下正式挤进“博士5000俱乐部”。 这还不是独一份的热闹。浙大2024年招了约4800人,清华2025年计划4500人,北大也稳定在4000人左右。对比下国外,哈佛2024-2025学年才招1366名博士,美国前20高校一年博士毕业生总和也就1.4万人,中国顶尖高校的扩招力度确实够劲儿。 扩招背后,是国家的“人才算盘” 这事儿真不是高校自己“拍脑袋”决定的。中办、国办早有文件,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博士教育体系,规模质量得齐头并进。 现在中国博士总量超61万人,2023年应届毕业就有7.52万人,美国每培养2名理工科博士,中国就出3名。为啥要这么拼?产业升级需要“高智商人才”撑场面,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科技密集型,没博士级别的人才可不行。加上中美战略博弈,提前储备高层次人才成了刚需,专业博士扩招就是为了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高手。 欢喜背后,俩难题绕不开 规模上去了,质疑声也跟着来。首当其冲是质量问题,博导就那么多,以前招得少还能精雕细琢,现在一位博导一年带三四甚至五六名学生,精力根本跟不上。有人直言这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虽说偏激,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更头疼的是就业。一年毕业15万博士,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岗位才4万左右,剩下的博士去哪儿?中小学讲台、基层公务员岗位都出现了博士的身影。倒不是说这些岗位不好,只是和大家对“博士就业”的传统认知差得有点远。 破局关键,得在培养模式上“下猛药” 面对挑战,高校们也没闲着。西湖大学搞的“申请—考核”制就很有新意,不管是不是应届生、有没有推免资格,都能申请,还专设学科交叉培养项目。 清华大学也点出了问题关键,有的导师重招生轻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对此国家早有对策,强化分流退出、建高水平导师队伍、完善评价体系都在推进。更有人提议打破博导职称限制,让企业专家也能加入指导,甚至搞博士预科让学生先体验再决定,这些都是给博士培养“提质”的好点子。 全球都一样,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学术界装不下,工业界成了新去向。上海交大的扩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既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得守住质量底线。 说到底,博士扩招不是“数字游戏”,把规模优势变成创新优势,才是真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