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俄罗斯才打明白:原来击溃敌人基本上没用,还得学中国的歼灭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三年过去,俄乌战场依然没有分出胜负。回头看,俄罗斯这个军事大国,原本以为靠“击溃战”就能速战速决,结果却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 有人说,俄罗斯这才意识到,仅仅把敌人打退根本没用,只有像中国几十年前那样,真正掌握“歼灭战”的精髓,才能彻底改变战局。 战争初期,俄军自信满满,一度希望闪电推进,一举制服乌克兰。坦克、装甲车、导弹齐上阵,乌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但现实很快给了俄罗斯当头一棒。乌军虽然被打散,却没有被根本削弱。依靠西方持续的军援与后方动员,乌军总能很快恢复元气,重新投入战斗。 俄罗斯每推进一公里,都要付出高昂代价,而对手却总能卷土重来。这种“打退敌人就算赢”的思路,实际上只是在做无用功。 所谓“击溃战”,其实就是把敌人逼退,逼得对方阵地丢了、人跑了,可问题是,敌人并没有被消灭。 乌军哪怕临时撤退,只要还有补给,还有兵员,就能很快重整旗鼓。你今天打散了它,明天它就能在后方集结新部队。 俄罗斯这三年,不是没打出亮眼战绩,而是每次取得进展,总觉得离胜利就差一步,但敌人永远打不完。 这种困境,让俄罗斯高层不得不开始反思。最近普京就罕见地在内部批评部分军队高层,“战术落后,思维僵化”,点名要打破老旧的作战模式。 其实,这种问题并不新鲜。早在朝鲜战场,中国军队就用实际行动证明,战争要追求的是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单纯地推进战线。只要敌人还在,哪怕暂时撤退,后面还会东山再起。 乌克兰的“蛛网战术”就是对俄军的最大挑战。只要给乌军喘息的机会,他们就会利用无人机、远程火箭打击俄军纵深目标。 俄罗斯即便在赫尔松、阿夫迪伊夫卡取得阶段胜利,也无法阻止乌军对俄本土的袭击。你打掉了一个阵地,敌人的反击却可以打到你的后院。击溃战打到最后,只剩下消耗和拉锯。 而且俄军一直执着于“夺地得分”,每拿下一座城市、每推进一段防线,都要开庆功会,却忽视了真正的战场规律:只要敌人有兵可用、有枪可拿,你永远打不完。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地盘之争,而是系统性的能力较量。你只打掉对方阵地,对方只要还能补充兵力和装备,战争就没完没了。 但这种打法对俄罗斯自身的消耗同样巨大。三年下来,俄罗斯的财政负担与日俱增,军工产能被极度压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兵员动员、物资补给和民众情绪,都在这场“永远打不完的仗”中变得越来越脆弱。就算局部战场取得进展,也难以改变整体胶着的格局。 其实,俄罗斯不是没其他选择。2025年俄军在哈尔科夫郊外的包围战,终于尝试了一次“围歼”。 结果很明显,被断补的乌军部队损失惨重,整个旅被消灭。这种彻底剥夺对方反击能力的作战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歼灭战”。只是,这样的战术转型来得太晚,整个军队体系还没完全适应。 要让一支习惯“击溃就算赢”的军队学会“必须消灭敌人”的打法,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要求情报、后勤、兵力调度全方位配合,更需要顶层战略的彻底更新。不光是战术动作,更是全盘思维的转型。 西方的援助一波接一波,哪怕局部战损严重,外部输血始终没有停。俄军面对的,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乌克兰一个国家,而是整个北约体系的资源和技术。 所以,俄军如果还停留在过去那套“击溃战”的模式上,战争拖下去只会越陷越深。三年过去,俄罗斯终于体会到,“让敌人撤退”远不如“让敌人消失”重要。唯有真正掌握歼灭战的精髓,才有可能改变战场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