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防部长说“美中关系从未如此之好”,他在今天发布的帖子里说:“我刚刚与特朗普总统通了电话,我们一致认为,美中关系从未如此之好。”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赛斯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外界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华姿态,这并非简单的言辞反复,而是深刻揭示了美国对华战略中固有的双重性:既有地缘层面的威慑,也包含对经济现实的依赖。 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盟防长会议上,赫格赛斯的言辞充满了对抗性,他敦促东南亚国家团结起来,以应对他口中中国在南海日趋“侵略性”和“破坏稳定”的行为。 为了增强其论点的说服力,他具体列举了船只冲撞和动用水炮的摩擦事件,他还将中国把黄岩岛划为“自然保护区”的决定,描述为一种“胁迫手段”,并提议建立一个共享的海上监视与反应系统。 然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赫格赛斯却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了截然相反的讯息,他公开表示,与中国国防部长的会晤是积极的,并确认美中双方已同意重启军事沟通管道,他引用了与总统特朗普通话后的判断,宣称美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他进一步强调,和平、稳定与良好的关系,才是两国前行的最佳路径。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被分析人士解读为华盛顿“威慑”与“外交”并行策略的实际运用,这与美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用实力对话”原则一脉相承,在马来西亚面向盟友的强硬讲话,是实力展示的一环,旨在巩固区域联盟,为后续沟通设定前提。 而社交平台上的温和言论,则是外交操作的体现,意在为激烈的博弈设置护栏,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以管控分歧,特朗普曾将某次会晤定义为“G2峰会”的说法,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美国的顶层认知中,中国是一个无法被彻底绕开的核心沟通对象。 迫使美国必须在威慑之外保留柔性空间的根本原因,是一种难以被传统指标衡量的经济重力,这种力量并非仅仅来自稀土这类产业链中上游的资源,而是根植于全球经济的底层基础。 中国的实力根基,在于其庞大而细密的底层工业体系,无数个中国小企业构成了这个网络,它们生产着构成现代工业“细胞”的生产机械、工具、零配件以及从事着基础的材料加工。 这些看似“非高端”的产业,却是西方经济体赖以运转的根基,若离开这个庞大的供应体系,许多西方产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系统性的依赖,其影响深度难以被精确估算。 因此赫格赛斯口中的“和平稳定是最佳路径”,便不单是外交辞令,更是对这一经济现实的含蓄承认,正是由无数中国小企业主构筑的坚实产业大地,决定了美国的对华方针必须在展示军事力量的同时,维系着经济上的必要联系,赫格赛斯的双面言论,正是这种军事警惕与经济依赖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