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一开国上将笑着和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对方只能尴尬

悠然话史 2025-11-04 17:43:48

1967年,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一开国上将笑着和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对方只能尴尬离开,就在其转身时,许世友恶狠狠地说道:“我真想一脚踹死你!” 孟良崮纪念馆里,许世友用过的望远镜旁,摆着本傅钟送的《资治通鉴》。   这两件物品静静陈列,不仅藏着两人从结怨到和解的故事,更藏着傅钟的诸多贡献。   这位开国上将,虽不像许世友那般战功赫赫,却在另一条战线默默付出。   1900 年,傅钟出生在四川叙永的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打下扎实学识基础。   1920 年,他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坚定了革命信仰。   1926 年,他又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系统钻研革命理论,为日后工作埋下伏笔 —— 这是他革命思想的起点。   1930 年,傅钟回国投身革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负责秘密传递党的文件。   那时白色恐怖严峻,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将重要情报从敌人眼皮底下送出。   为了掩护身份,他乔装成商人、教师,凭借机智与冷静,多次化险为夷 —— 这是他早期的革命贡献。   1932 年,傅钟进入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开始专注军队政治工作。   他深知思想统一对军队的重要性,牵头编写通俗易懂的政治教材,教战士们学理论、明方向。   在他的推动下,苏区军队的政治素养显著提升,凝聚力也大大增强 —— 这是他在苏区的贡献。   长征时期,傅钟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面对复杂局面,他始终坚守政治工作阵地。   他组织宣传队,在行军途中向战士和沿途百姓宣传革命理念,鼓舞大家的斗志。   也是在这段时期,因处理张国焘事件相关工作,他与许世友产生矛盾,埋下恩怨的种子 —— 这是他工作与矛盾的交织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傅钟任八路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致力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   他深入华北农村,走访百姓,宣传抗日主张,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地方组建起抗日游击队和自卫队,为八路军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 这是他在抗战中的贡献。   1940 年,傅钟调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负责全军政治教育和干部培训工作。   他主持编写《八路军政治工作条例》,规范军队政治工作流程,让政治工作有章可循。   他还创办培训班,培养了大批政治工作干部,为军队政治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 这是他在军队建设中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傅钟继续深耕政治工作,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与多个战役的政治保障。   他深入前线部队,开展战前动员,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还负责战后伤员安抚和群众安抚工作。   在平津战役等关键战役中,他的政治工作为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 这是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   1967 年,在北京军委会议上,傅钟与许世友的旧怨爆发,他笑着打招呼却遭冷遇,就在傅钟转身准备离开时,许世友突然回头,恶狠狠地说道:“我真想一脚踹死你!”   这话像冰锥扎在空气里,也把两人多年的积怨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但他并未记恨,会后托人给许世友送了《汉书》和《资治通鉴》,希望以史为鉴化解矛盾。   许世友起初不屑,后来翻书悟理,逐渐理解傅钟的良苦用心,两人关系慢慢缓和 —— 这是他的包容与智慧。   晚年的傅钟,虽年事已高,仍致力于党史、军史研究,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他撰写多篇回忆文章,还原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后人研究党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他还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常给青年讲述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 这是他晚年的贡献。   1990 年,傅钟因病逝世,享年 90 岁。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和军队的政治建设奔波。   如今,在他的家乡四川叙永,建有傅钟纪念馆,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和革命贡献。   孟良崮纪念馆里的那本《资治通鉴》,也成了他与许世友和解、以及他自身贡献的见证。   傅钟虽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以政治工作为刃,为革命胜利和军队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主要信源:《许世友回忆录》   文汇客户端——许世友延安被囚始末:不甘被抓飞身上房 ,主席两次亲去看望 ,为他解铐点烟 ,对他脱帽致敬

0 阅读:0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